The Numbers King
讲用数据分析成为亿万富翁的数学家现在投资科研机构用数据分析做科研的故事。Jim Simons,17岁进MIT,23岁就拿到了UC Berkley的数学博士学位,得过美国数学界大奖,发表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theory。
在学术界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尝试用分析大量数据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投资,创立了基金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公司招聘员工大多有数学、天文、物理背景。去年Simons收入16亿美元,是对冲基金行业中最高的。去年Bloomberg Markets杂志称,这家公司的明星产品the Medallion Fund可能是全世最好的赚钱机器,三十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0%。
Simons在40岁时挣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60岁挣了第一个1000万。不过,现在他已不涉足公司的具体管理,只偶尔提供一些”ideas”。现在71岁的他用自己的钱办了一家科学研究机构Flatiron Institute,用高薪聘请科学家同样用分析海量数据的方式研究问题。
这里工作的科学家并不进行新的实验,而只是分析已有的数据。因此,这里看上去不像通常人们印象中的科学实验室,而更像一般的office。因为是私人机构,雇员不多,目前有91人,所以在这里工作无须排队等待计算资源。目前设了三个研究分支:生物、天文和量子物理。科学家们有很大的工作自由度。
过去,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通常由大学或政府注资,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私人资助的科研机构。私人机构通常效率更高,更专注,当然也更有钱。比如甲骨文的创始人Larry Ellison在1997年建立了Ellison Medical Foundation,微软的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创办了机构研究脑科学,谷歌的Eric Schmidt建立了Schmidt Ocean Institute等等。
不过,作者认为,私人资助科学研究固然得出了许多成果,但问题也不少。因为资助者只会投资他们感兴趣的方面,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特别如果是某些资助者执着于“junk science”的话。而用于资助的钱由于可以帮助富人免税,减少了政府税收,也从而减少了政府和学校的学术机构能拿到的funding。例如Simons就在百慕大注册了一个规模更大的慈善基金,但该基金没有任何公开信息,也无从知道他从这里获得了多少税收减免的好处,又有多少用于了他的科研机构。
The Digital Republic
讲欧洲小国爱沙尼亚可以说是世界上政务数字化做的最好的国家,一切事情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该国推出了一个叫e-residency的东西,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申请,100欧元申请费,大概10分钟就可以完成。e-residency并不能代替护照和签证让你进入爱沙尼亚,但你从此可以拥有爱沙尼亚的网络ID卡,和该国的居民一样进行一切可以在网上完成的事情。由于爱沙尼亚是欧盟国家,许多人申请e-residency后就可以远程在爱沙尼亚创立企业,开设银行账户,在欧盟内部做生意。目前已经有28000多人申请。
爱沙尼亚的官员认为,要解决欧洲许多国家面临的人口减少问题,不一定是提高生育率或者鼓励实际意义上的移民。在网络发达的年代,可以增加像这样的网络移民。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人通过网络在爱沙尼亚创办企业,享受这里的好处,也给这里交税。我觉得这个想法还满有创意的。
Beauty is Justice
讲国内的美图,直播主播、网红和人人都流行用美颜软件P过照片再上传到社交网络上的风气。其实觉得这篇写的不算特别好,讲了很多现象但分析不够深入,有点单薄。让我介意的是文中提到的网红我一个也不知道,果然是老了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