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星期五

Nov.25 2019 孩子,世上不是只有甜味

Open Wide 
by 
Burkhard Bilger

美国小孩不爱吃蔬菜。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小孩【toddler,指1-3岁左右,刚会走路的小朋友】一天内没吃过一口蔬菜。要知道,这项调查可是连炸薯条都算在蔬菜范围内的哦。

美国小孩最爱吃甜食。另一项调查显示,这些1-3岁的小孩每天平均摄入七勺糖。而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给成人的日均糖摄入量是男性九勺,女性六勺。

不光小孩,整个美国社会的饮食习惯都挺糟糕。BBC曾经拍过一个给全球50个国家的饮食按健康指数排名的纪录片,美国排第43名。​
我觉得这个排名很公正。反正,我至今仍然不理解为什么热狗加薯片好算一顿营养午餐【大概薯片也算蔬菜,和炸薯条一个等级】,为什么往胃里填塞这种午餐后,很多美国人还喜欢来一块甜得发齁的饼干(cookie)。
这张图还把cookie给美化了,现实中大部分cookie比这个难看,不爱吃甜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幼儿健康的教授Susan Johnson认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就种下了苗头。如果小婴儿的你就吃少少的蔬菜,多多的糖,长大后的你大概率会延续同样的习惯。

婴儿不是喝奶就够了吗?当然不是。给婴儿添加辅食的建议时间越来越早。有些父母在孩子2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试着给他们喂一些母乳之外的食物了。

但婴儿到底该吃什么食物呢?这些新手爸妈们往往心里没底,也没时间亲手做。婴儿食品市场因此迅猛发展起来。目前全球每年婴儿食品销售额高达9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其中的16%。每10个美国人中,有9个小时候都吃过婴儿食品。

嘉宝公司(Gerber Products Company)是美国最大的婴儿食品公司,它生产的婴儿食品占全美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这家公司每年针对新的婴儿食品开发平均要做150项味道测试,但测试的味道总是同一种——甜。
嘉宝公司生产的婴儿食品。
婴儿是贪婪的嗜甜者。他们对甜的需索远远大过成年人。一项实验显示,一杯水里加五勺糖是成年人感觉最合适的甜度,而婴儿要在一杯水里加十勺糖才感到满足。

因此,嘉宝公司生产的婴儿食品几乎都是甜的。当然了,它的甜味不是来自糖之类的添加剂,而是水果或胡萝卜、红薯等自带甜味的蔬菜。但甜味掩盖了食物的本味,让婴儿的味觉变得单一。

Johnson分析了市面上500多种婴儿食品,她发现,在标注原料为蔬菜的婴儿食品中,40%的主要成分是水果,25%是红色或橙色蔬菜,只有1%是真正的绿叶蔬菜。

味觉是可以后天锻炼的。英文有个说法“acquired taste”,就是指需要反复品尝才能熟悉并喜欢的食物。比如苦咖啡的浓醇和臭奶酪的异香,恐怕不是第一次吃喝的人所能欣赏。
好奇搜了下,还有咖啡泡奶酪一起吃的,真是重口味!
今年6月过世的心理学家Leann Birch专门研究儿童饮食习惯。她发现,如果让小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尝同一种味道,必要的时候反复8-15次,他们就可以接受这种新的味道。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爸爸妈妈会反复那么多次让孩子尝试他们不喜欢的食物。​绿叶蔬菜自带泥土和青草的淡淡苦涩,不受婴儿欢迎,于是婴儿食品便用甜味掩盖一切。味蕾被甜蜜包裹成长的小baby们,难免长大后只爱甜食,不爱蔬菜。

现在,有些人开始探索如何让婴儿品尝更多味道。Saskia Sorrosa从厄瓜多尔移民来美,曾经是NBA市场部的高管。在她的大女儿6个月大时,Sorrosa开始在市面上寻找合适的辅食。她发现,超市里出售的婴儿食品不是淡而无味,就是甜甜的。
Sorrosa和她的婴儿食品公司Fresh Bellies
Sorrosa回忆起自己在厄瓜多尔的幼年时代。那时没有专门的婴儿食品,大人吃什么,婴儿就吃什么。她记得父母经常在周末招待朋友吃厄瓜多尔传统大餐,比如柠檬汁腌鱼、青柠牛肉汤、慢炖羊肉和花生酱大虾。妈妈怀抱里的Sorrosa和大人们吃着同样的食物。

Sorrosa希望女儿也能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早早熟习“大人的味道”。每天下班回家后,她就动手为女儿制作辅食,尝试各种新奇的搭配,比如薰衣草、大蒜和洋葱这类一般婴儿食品敬而远之的食材。

第二个女儿出生后,Sorrosa干脆辞职,全心投入了制作婴儿食品的事业。她把自家产的第一批成品拿到纽约附近的几个农夫市场出售,反响颇为不错。开张三个月,她每周的婴儿食品出货量就达到了2000罐。

现在,Sorrosa的公司Fresh Bellies预计全年生产婴儿食品50万罐。这些打着“Palates in Training(培养味觉)”旗号的婴儿食品将各种蔬菜、水果与香草和香料混搭,小baby们可以从中品尝到食物的原味,以及复合型的风味。

Sorrosa说,Fresh Bellies的婴儿食品滋味丰富,即使成人也会喜欢。比方说,一种婴儿食品混合了花菜、甜椒、大蒜、柠檬汁、橄榄油和百里香。Fresh Bellies的网站建议成人用户可以往里面再加些橄榄油、盐和帕玛森干酪,就成了一款涂面包片的美味蔬菜酱。​
Fresh Bellies的四种口味婴儿食品,分别是花菜+甜椒、梨+姜、甜菜+百里香和苹果+蓝莓+薄荷,都好神奇的组合。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最好让婴儿早日尝试各种味道,那就像Sorrosa小时候那样,爸妈吃什么,婴儿就尝什么,不是最好不过吗?何必再劳心费钱地选购婴儿食品呢?​有研究显示,和父母吃一样食物的婴儿,比单吃市售婴儿食品的婴儿更苗条、更健康。

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得有一张健康的食谱。吃着婴儿食品长大,味蕾早已麻木的美国人,消费的食物种类极其单调。哪怕是甜甜的传统婴儿食品,提供的蔬菜和水果品种,都比一般美国人餐桌上的菜肴种类丰富多了。

有一部我很喜欢的日剧《料理仙姬》,由苍井优主演传统日本料亭的老板娘。剧中穿和服的小优美如画,慢烹调手作美食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

在这部剧的最后一集,小优摆出精心制作的美食款待来店里吃饭的小孩,这孩子却掏出随身携带的番茄酱,挤在每道菜上。他被炸鸡和薯条惯坏的味蕾,已经没法欣赏食物的清淡本味。

这小孩,大概就是吃甜甜的婴儿食品长大的吧。剧里每一款让人口水横流的美食,在他的嘴里都比不上工业化生产的番茄酱。他未来一生的餐桌,该是​有多么单调。​

真希望每个baby都知道,世上除了甜,还有很多很多滋味。酸、咸、苦、辣,或许当你们第一次送入嘴里时,会皱起眉头吐口水,但那些都是和甜味一样真实,一样值得品尝的味道。

我还突然很矫情地想多写一句,希望每个baby都知道,人生除了甜,也还有很多很多滋味。好多滋味不那么好受,可是一样真实、值得品尝、会让你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生的某个点,回味和怀念。
跑题,放张《料理仙姬》苍井优的图,因为很好看~

Nov. 18 2019 状告波音:737 MAX 坠机之后

After the Crash
by
Alec MacGillis

如果Samya Stumo还活着,她现在应该正奔忙在非洲大地上,为当地人的健康操心。

Samya是美国人,从哥本哈根大学全球公共卫生管理硕士项目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为发展中国家居民提供健保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她的第一个任务是去东非组建办公室。
Samya在哥本哈根(图来自newyorker.com)
2019年3月10日早上8:38分,Samya搭乘的埃塞俄比亚航空302航班起飞了。起飞后仅一分多钟,这架飞机就一头向下栽去。飞行员尝试抬起机头但没能成功。起飞6分钟后,飞机以每小时575英里坠落地面,砸出了一个深32英尺,长131英尺长的大坑。

这是近五个月以来,波音737 MAX飞机出的第二起事故。上一次是2018年10月,一架印尼狮子航空的飞机在爪哇海上空失事。
埃塞俄比亚航空302班机坠毁现场
​自Samya飞机失事这八个月以来,她的家人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告诉全美国人,以及全世界人一个恐怖的事实:作为美国制造业骄傲的波音公司,将自身利益置于乘客安全之前,而联邦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波音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工程师Stan Sorscher1980年进入这里工作。当时,他为公司质量优先、强调沟通的企业文化深深打动。那时候,高管和工程师常常一起开会,工程师能直接与供应商交流,不同的项目小组乐于彼此分享资源。

1996年12月,波音宣布收购对手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Sorscher和他的许多同事认为,这次收购是波音从一家以工程师为导向的公司走向一家以只关注股票表现的商业管理人员为导向的公司的开始。
波音在芝加哥的总部
Sorscher说,有一次,一位高管宣布减少一个工程师优化飞机开发过程项目的预算。Sorscher向他指出,这个项目最终可以为公司节约额外开支,但这位高管却摆出一副“你不懂生意”的嘴脸。

此后,波音又宣布减少员工奖金和医保福利。公司工会进行了罢工抗议,但当时的高管说,工程师们必须接受自己不再是“宇宙中心”的现实。罢工抗议没能成功。

2002年,Sorscher开始全职为工会工作。他向一位华尔街分析师建议说,只看股票收益的商业模式不应该适用于造飞机的公司。但这位分析师打断了他的话,说这种商业模式适合一切行业。
波音在华盛顿州的飞机制造基地
2004年春天,波音开始制造787系列飞机。第二年,哈佛MBA毕业,曾在宝洁、麦肯锡、通用电气和3M公司工作过的Jim McNerney被任命为波音新任CEO。

Sorscher说,McNereny不鼓励工程师发表意见,工作中听到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遵守计划(follow the plan)”。

2011年,787系列完工,比计划时间晚了3年,预算超出几百亿。一年后,由于发现这种型号的飞机电池容易着火,所有787飞机还被迫停飞三个月。

但无论飞机造得怎么样,波音的股票收益着实不错。从2005年到2015年间,它的股价翻了一倍。但是,股价上涨的主要缘由之一是波音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

从2013年到2019年,波音给股东分红174亿美元,约占它总利润的40%。McNerney最后三年CEO任期期间,获得了8000万美元。

就在狮子航空出事后2个月,波音董事会批准了公司2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2015年接任McNerney的Muilenburg则获得了1300万美元的奖金。
波音飞机工厂内部
著名行业分析师Richard Aboulafia一直为波音担忧。他记得在2013年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波音没有就787系列问题做任何反思,只一味地强调销售和利润数字。

Riahcard说,波音好像“一个农民骄傲地展示着他的农产品,但没说拖拉机坏了,他还开除了维修技师,并且把维修工作外包去了玻利维亚。”

2011年,波音公司开始了737 MAX项目。当时公司的大客户美国航空表示,由于现有的波音737型号太老,他们打算购买能效更高的空客飞机。

开发新机型并且通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FAA)的全套认证可能需要10年时间。为了尽快留住美国航空,波音决定在原有的737机型基础上升级。

升级后的737 MAX引擎比737的大,只能安装在飞机翅膀前面。强劲的动力和靠前的位置对空气动力学发起了挑战。

在进行飞机安全性能测试时,有一个叫做windup turn的操作,会让飞机处于失速边缘。737 MAX在进行这个操作时,驾驶舱中的飞行员有强烈的失重感。
失事的埃塞俄比亚航空波音737 MAX客机
因此,波音在737 MAX上加装了一个叫做Maneuvering Characteristics Augmentation System(简称MCAS)的软件。当机头角度过高有失速可能时,MCAS会调整机尾的平衡器,将机头摆向下,减轻驾驶舱中的失重感。

在正常飞行过程中,几乎不会碰到类似windup turn这样的操作。波音觉得MCAS不值一提,在737 MAX的飞行员操作手册上根本没谈到这个软件。

结果,就是MCAS出了大问题。印尼狮子航空的那次事故中,机头的某个传感器发出了飞机可能失速的错误警报,MCAS连续21次将机头调整向下,而飞行员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波音试图将坠机的主要原因推给飞行员。它向所有737 MAX飞行员发布了如何应对类似情况的通知。可惜,不到半年后,同样的悲剧再次在埃塞俄比亚航空上演。
失事的印尼狮子航空610航班

事故发生后,Samya的家人多次前往华盛顿,请见国会议员、FAA负责人、全国交通安全委员会负责人等联邦高官。他们是第一个站出来起诉波音的美国家庭。

Samya家人说,他们的短期目标是让波音保证737 MAX复飞的安全性。他们要求737 MAX必须通过FAA的全套认证,并且所有执飞737 MAX的飞行员都接受模拟器训练。这意味着737 MAX可能要好几年以后才能复飞。

他们的长期目标则是增强政府对波音这类大公司的管控力度。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建立起了高速公路运输安全管理局、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等一系列监管机构。但现在,政府监管对大公司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
从2000年开始,波音向华盛顿派出大批游说者,推动放松监管法规。它的努力获得了成效。

过去,FAA派质量监督代表常驻飞机制造商工厂,这些代表直接向FAA汇报。2005年后,质量监督代表转而由制造商管理。​发现问题后,他们首先汇报给自己的上级,而不是FAA。

一位曾在FAA工作的工程师说,FAA表面上说要集中资源管控风险,但实际上最关心的是怎么迎合波音工厂的计划时间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狮子航空出事后,FAA内部预测未来10个月内,波音737 MAX再次出事的可能性很高,但他们还是允许波音在改进MCAS的同时继续执飞737 MAX。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700架波音737 MAX飞机处于停飞状态,波音股价下跌了15%,市值蒸发了340亿美元。

波音后知后觉地承认,过去几十年来公司以商业为导向的模式是导致灾难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它撤换了客机部门的高管,剥夺了现任CEO公司主席的头衔,并且准备重新建立以工程师为主的架构。

波音宣布拨出5000万美元弥补受害者家属。但无论多少钱,也换不回Samya以及其它在两次空难事故中丧失的生命。和波音这样的大公司打官司注定是一场漫长的战斗。Samya的父亲说,现在,他生活唯一的主题就是波音。

最后说几句。我读商学院时,参加过一次企业模拟经营比赛。比赛形式是多个小组模拟经营同一行业公司,通过电脑程序设定商业策略和投资数值等参数,最后比拼公司股票价格。

我在的小组表现一直不太好,于是到模拟赛最后几轮,负责财务的同学发了大招——就像波音一样,大规模回购股票——好吧,我们的股价果然蹭蹭往上涨。

当时我们就觉得有些好笑。课堂上教授强调创新思维、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仿佛每个读MBA的人都是时代弄潮儿,每家公司都是社会顶梁柱。但这个比赛一下子暴露赤裸裸的事实——到头来什么都无所谓,还是股市往上涨的曲线最重要。

和很多读着商学院、向往华尔街的同学不同,我越读,对华尔街就越不信任。金融、股票,说到底还是虚幻的东西。现在,太多公司把价值建立在这些虚幻的东西上。

在商品社会里,政府机构被这些公司绑架,普通人生活越来越深地受到这些公司影响。最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虚幻的泡沫中,也难免有如波音这样的悲剧​发生。​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何伟《The Buried》:轮回与永恒的埃及时间

古埃及人有两种时间:Neheh和Djet。Neheh是轮回的时间。就像日升日落,四季更替,尼罗河涨落。Djet是永恒的时间。是神所在的领域,是不变的完美与圆满。

何伟(Peter Hessler)今年出版的新书《The Buried》描述了两种时间的埃及。在Neheh的埃及,革命、统治、政变轮番上阵,周而往复。在Djet的埃及,金字塔、墓穴和雕像矗立在漫漫黄沙中,千年不变。
我一直很喜欢何伟的书。他观察细致入微,笔调温柔又生动,写中国的《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本本好看。2011年,何伟与家人一同前往埃及,体验另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国,也不同于东方中国的文化。

埃及是一个缓慢的国度,何伟计划在那里潜心学习阿拉伯语。没想到,就在他去的那年,整个国家天翻地覆。那几年,埃及连续经历了2011年革命、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会掌权、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Morsi)就职,随即又被罢黜等一系列事件。

《The Buried》讲述的,就是那几年动荡中的埃及和埃及人。在6000多年前古埃及文明的映衬下,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何伟将一个国家的起伏变动娓娓道来。

一开始看这本书时,我总是莫名想到上半年看过的《幽暗国度》。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混乱又荒诞。看《The Buried》,我发现同样的形容词可以送给埃及。两大文明古国,在我这里竟然殊途同归。

不对,这么说对印度不公平。与何伟的当代埃及相比,奈保尔1960年代的印度都要文明有序进步得多。

《The Buried》里的埃及像个钟摆,在中世纪和现代来回摆动。它既远离数千年前建筑金字塔的强大文明,和21世纪的新世界也不在同一位面。它想往前进,却被历史的重力拖拽着,掩埋在黑暗中,欲出不得。
书内页的埃及手绘地图很有趣
首先让我产生如此印象的,是读到书中有关埃及女性地位的叙述。在全面伊斯兰化的埃及,女性的地位——就是没有地位。虽然法律规定女性有工作权和投票权,但工作需要征求丈夫同意,投票都是听从大家族长辈的命令。

大部分女性自觉自愿地安于家庭从属地位。即使接受过大学教育,也不打算工作;即使婚前有工作,也计划一旦结婚就回归家庭。

何伟采访了一家中国人在埃及办的工厂里工作的当地女工。他感叹说,和他在中国接触过的女工相比,埃及姑娘更热情、活泼,让人觉得她们能力更强。可是,那些害羞内敛的中国姑娘多数揣着自己将来开小店的梦想,而埃及姑娘的梦想止步于结婚生子。

最让我吃惊的是,90%年龄在15到49岁之间的埃及女性都经受过割礼。“割礼”这词太文质彬彬,实质就是割除女性部分或全部外生殖器的野蛮行为。

我一直以为,残割女性生殖器是某些未开化地区残存的部落陋习。没想到,这种野蛮行为竟然系统性地、大规模地发生在埃及【后来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在北非、中东很多地方,这种行为十分常见——真的很生气!​】。
开罗街景
女性地位是《The Buried》里若隐若现的主题之一,另一主题是埃及整个国度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秩序的混乱和缺失。用原文的话是缺乏“structure”或“system”。

比如开罗的城市规划——就是没有城市规划。在贫民窟区域,人们自己修建房屋,牵拉水电设施。政府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安装电表水表收费。连通往绕城高速的匝道,都是贫民窟居民自己集资修建的。

埃及没有秩序,却有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埃及政府有600万雇员(不包括警察和士兵)。光给这些人发工资就占政府每年四分之一的预算。另外四分之一预算用来还贷款利息,还有30%用于补贴电力、汽油、煤气等生活必须品。

也就是说,埃及政府完全没有余力,也没有计划建设基础设施或发展经济。它的经济模式是获取外国援助后发放补贴,让国民生活勉强跃过贫困线。

埃及的缺乏秩序在第一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被军方送上法庭审判时演成一场闹剧。穆尔西的律师在开庭前从未被允许接触当事人。在审判中,他和其它穆斯林兄弟会成员被关在隔音的铁笼子里。只有法官按下开启隔音装置的按钮,他们辩护的声音才能被法庭众人听到。

目睹此情此景,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何伟不仅感叹,即使都是集权,中国至少有个系统,人们约莫知道底线在哪儿。与有秩序的集权相比,埃及无秩序的集权更为糟糕。
被关在铁笼子里听审的埃及前总统穆尔西
一位曾参与暗杀总统Sadat的恐怖组织的男子告诉何伟,当他得知Sadat遇刺时曾十分高兴。但后来发现继任总统穆巴拉克比Sadat更糟。而那些支持穆尔西或接替穆尔西的现任总统塞西上台的人也发现,不管哪个总统,都没让埃及有任何变化。

在总统来来回回的Neheh时间里,埃及处于不变的Djet时间中:不管是刺杀总统,还是民主选举,这个国度自顾自走着同一条路。

说真的,读到这些部分,感觉像麻绳上打了无数个结。相比之下,读到描写在埃及做女用内衣生意的中国商人这几章时,真是分外令人清新振奋。
流经阿斯旺的尼罗河
当然了,我的总结比较戳心。何伟的笔调还是他一贯的温柔细致。他描述了一个不太可爱的埃及,也描述了生活其中的可爱的人。比如收垃圾的Sayyid,语言老师Riffat,以及同性恋者Manu。不管可爱或不可爱,他都试着去理解、去探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

何为还喜欢比较中国与埃及。语言课本的不同重点揭示着两国社会的差异;同样是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移民,给中国和埃及却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在中国、在埃及,人们都爱讲“关系”,但对关系的理解并不一致……

2016年,埃及形势越来越不安全,何伟和家人最终搬离了那里。埃及的时间还在继续。在一次又一次政治的起伏动荡之中,经历一轮又一轮的Neheh时间。只有吉萨大金字塔和阿肯那顿的神庙,留守在Djet时间中,观望这个古老国度的轮回。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

Nov.11 2019 丛林或是黄金,亚马逊只选一个......吗?

Blood Gold 
by Jon Lee Anderson

我小时候看过一套《哈尔罗杰历险记》【感觉暴露年龄了!】,第一本就是哈尔和罗杰在亚马逊丛林的探险。从那时起,亚马逊遮天蔽日的雨林和千奇百怪的动物就进入了我的梦中。

​像哈尔和罗杰一样,去亚马逊丛林探险,是我从小带到大的梦想。但长大后,听到有关那里的新闻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丛林在被破坏,在缩小,在失去。

今年八月,又是一则这样的新闻,说是熊熊燃烧的亚马逊森林大火把圣保罗的白昼染成了黑夜。“地球之肺”浓烟滚滚,野火此起彼伏,雨林遭受重创。
2019年亚马逊森里内大火航拍图
还要怎么重创呢?亚马逊丛林本就受伤不轻了。开发者带领着种植、畜牧、伐木、采矿几大将领轮番上阵,丛林毫无还手之力。巴西太空研究国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70年代以来,巴西亚马逊地区五分之一的森林已经消失殆尽。

在巴西亚马逊丛林,住着大约9000名Kayapo原住民。他们分成82个社区,散落在面积2600万亩的保留地中。​这些社区像堤坝一样,抵抗着开发者对亚马逊的伤害。但现在,这道堤坝也岌岌可危。
Kayapo原住民
亚马逊地区有丰富的金矿资源。自1950年代Kayapo原住民与外界开始正常交往以来,就有外来开发者进入保留地采矿。

采矿对森林的伤害看上去没有伐木明显,但影响更深。伐木者只选择性地砍有价值的树,而采矿者要清空矿点的整片森林。炼金用的水银还会污染河流,最远扩散至下游数百英里。

那时候,由于国际金价下跌,以及巴西政府将在保留地采矿列为非法行为,采矿者才暂时消停。但现在,金价持续上涨,他们纷纷卷土重来。
亚马逊淘金矿
金价不是让采矿者再度进入保留地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去年新上任的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做靠山。

博尔索纳罗一直抱怨说,保护原住民的措施拖累了巴西经济发展。他就任总统后,立马签署了一系列行政令,缩小原住民保护机构和环保机构的权限。自他上任以来,巴西森林破坏面积剧增40%。

今年亚马逊森林大火的新闻爆发后,他也迟迟不肯行动。直到德国和挪威宣布取消对巴西保护项目的援助资金后,才派遣军队救火。

这几个月,博尔索纳罗多次演讲鼓励开发亚马逊地区,并表示将出台允许在保留地采矿的法律。他说,我的父亲曾经是淘金者,淘金者体现了巴西的“先驱精神(pioneer spirit)”。

博尔索纳罗还对原住民(他称为印第安人)能拥有这么大面积的保留地十分不满。不过,他说在保留地开矿也是许多原住民的渴望,因为开矿能为他们带来财富和发展。

Turedjam是原住民保留地边区的一个小村落,由上一任酋长Mro’o一手建成。Mro’o严格保护Kayapo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尽量将伐木者和采矿者阻挡在外。他说服当地白人为村里拉来电力,修建桥梁,还建起了诊所和小学。

但Mro’o去世后,一切立刻变了。采矿者只需上交10%收入给继任酋长,就可以任意采矿。成百上千名采矿者蜂拥而入。现在,Turedjam附近的河流已经因为淘金的污染变成了令人作呕的浅黄色,接触河水就会让人长皮疹。
被采矿污染成黄色的河水
与Turedjam相反的是Kendjam,一个位于保留地中心的僻静村庄。这儿的酋长Pukatire曾走访多个欧洲城市,号召人们关注亚马逊环境危机。Kendjam严禁采矿和伐木,村民们和NGO合作,采摘巴西果和香豆卖给国外大公司换取收入。

在Kendjam,河水是波光粼粼的翠蓝。孩子们每天都去河中嬉耍。河滩上能看到海龟和貘的踪迹,五颜六色的鹦鹉成群在空中飞过。

但Pukatire担心,博尔索纳罗开发保留地的号召会让这宁静安详的自然风光不复存在。他更担忧的是,年轻的Kayapo人向往白人的生活方式。钱,以及钱能换来的小船、枪支和手机诱惑力难以阻挡。
亚马逊丛林中生活着美丽的长尾小鹦鹉
为采矿者服务的律师Guimaraes说,淘金是当地的经济命脉。他估计自己所在小城附近的大小金矿一个月可以生产价值1500万美元的金子。他和他的助手正在走访各个Kayapo社区,说服社区长老同意采矿。

“大约有9000名Kayapo人生活在这里,也就是说,从这片土地能开发出的财富如果平均分配,他们每个人都会非常富有。但现在他们生活悲惨,像在动物园中一样让人参观拍照”,Guimaraes说。

原住民想通过采矿过上更好的生活,采矿者亦然。Jorge Silva是一个小金矿的淘金工。这个矿连老板在内一共只有四人,每天能淘到3-4克金子,但半年来,他们已经清除了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

Silva说自己学习物理专业,完全没法找到任何有收入的工作。现在,除了淘金,他还当健身教练和电工来维持生活。

“这儿的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在破坏环境。并不是我们想这样——只是没有别的方法能让我们活下去”,他说。
从更高处俯瞰,被污染的河水触目惊心
采矿以及其它破坏森林的行为,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让亚马逊地区的雨水变少了。现在每隔四到五年,亚马逊丛林就会经历一次大型干旱。干旱导致更频繁的森林大火,破坏更多森林,成为恶性循环。

全世界20%的雨水都来自亚马逊丛林。如果这里的生态系统继续失衡,森林会难以维持,最终退化成草原。到时候,这片与美国大陆面积相当的地区将从吸收二氧化碳的“地球之肺”,变成排放二氧化碳的大烟囱。整个世界都会被拖入环境危机的深渊。

直到现在,我还没实现去亚马逊丛林探险的梦想。可能等到我有机会去的那一天,哈尔和罗杰探索过的那片丛林和林中的动物们早已不复存在。上网搜“Amazon mining”,跳出来的图片满满荒地与污水。看这些图,就好像眼看美梦变成梦魇。恐惧,心痛,麻痹,只想赶紧醒来。​
亚马逊丛林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但是,我也不想单纯写一篇批评当地人,号召大家重视亚马逊环境问题的文章。

我住着空调房、用着电脑、开着车、时不时乘飞机旅行。看完环保报道后义愤填膺,动动手指在社交媒体上发发口号。太轻松了。​

像我一样任何享受着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的人,恐怕都没有随意批评当地人的权利。人都希望生活更安逸富裕;大多数人面对高价黄金的诱惑,都难以安守采摘坚果的清贫。

我可以梦想去亚马逊原始丛林探险,那里的人当然也可以梦想过上和我一样,或许比我更好的生活。

纯金是许多电子元件所需的重要金属。全球科技公司每年采购335吨黄金,而90%的世界500强采购黄金的渠道都与非法采矿勾连。从亚马逊地区非法开采的金子,大部分进入了美国、英国、瑞士的黄金市场。

这些和血钻一样来源不干净的黄金,被发达国家的人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可能在你我手机的电路板上,就有破坏亚马逊丛林得来的,宝贵的黄金。

纯金是许多电子元件所需的重要金属。科技公司们每年采购335吨黄金,而90%的世界500强采购黄金的渠道都与非法采矿勾结。可能在你我手机的电路板上,就有破坏亚马逊丛林而得来的,宝贵的黄金。

可持续发展是被反复谈了一年又一年的老话题,但在亚马逊,要丛林还是要黄金,二者似乎只能择其一。不管选择为何,都难以持续。

我不知道自己能为亚马逊做什么。​但我希望能做些什么。不喊口号,不指责。单纯做些什么,去帮助那片林地和其中生活的人,让亚马逊繁衍不息。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2019年11月5日星期二

Nov.4 2019 白手起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女商人,励志吗?

Sweet Smell of Success
by Carina Chocano

这应该是一个励志故事。

和所有励志故事一样,主人公白手起家、历尽挫折,最终获得成功,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但主人公自己反对这个说法。她说她的经历“不是一个穷人变富豪的故事,而是一趟精神进化之旅”。

究竟哪种说法对呢?

Suzy Batiz今年55岁。她少时家境贫困,父亲是个酗酒且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音乐家,母亲常年受抑郁症折磨,对止痛药上瘾。

Suzy小时候在基督教会长大,接受的教育是“上帝爱你——可你要是穿短裤,他会毫不犹豫地送你下地狱”。这反而让青少年时期的她特别叛逆。

19岁那年,Suzy从大学退学结婚。27岁时,她已经离了两次婚,有了两个孩子,宣告个人破产。接下来的21年,她混迹于零售界和猎头界,业余尝试做各种小生意。
Suzy Batiz
小时候穷怕了,要赚更多钱的念头无时无刻地萦绕在Suzy心头。可是,虽然她有足够的动力和冲劲,却难得成功。

这么多年来,她卖过健身器材,建过服装品牌,开过服装店、美容院、日晒沙龙,做过修理紫外线日晒机和温泉浴缸的生意。

为了赚钱,她主动给大大小小的工厂打电话,接手他们卖不出去的存货。​一次她卖了好几卡车的工具箱,另一次则是好几卡车的布料。总之,能拿到什么就卖什么。

2001年,她想建立一家将公司和求职者按照企业文化配对的企业,并且进入了最后一轮融资。可惜正好碰到网络泡沫破灭,投资者撤资,她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直到2006年的一天,一位亲戚在晚餐时问有没有能去除厕所臭味的东西。这个问题像闪电一样触发了她的灵感。

当时,Suzy正好迷上了精油。她开始尝试调配喷进马桶后,可以浮在水面上遮掩臭气、散发香气的精油。她一天到晚等着丈夫和儿子上完厕所后做实验,让家人烦不胜烦。终于有一天,实验成功了。

Suzy把用这种精油做成的喷雾分发给朋友试用,又拜托一位朋友的朋友开的小店代为寄卖。厕所除臭喷雾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很快就火了起来。她的公司在创立第一年就赚了100万美元。
Suzy和她的各种精油
今年,她公司的年收入估计可达1亿美元。Suzy占有公司97%的股份,剩下3%由她的三个孩子分享。

福布斯评选2019年美国最有钱的白手起家女性富豪排行榜,Suzy以身家2.4亿美元上榜,与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相当。

看,确实励志吧。但Suzy说,这只是表面,她的成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Suzy的产品Poo-Pourri的广告

什么原因呢?我们需要再回到2001年,Suzy失去车和房,彻底失败的那一年。

那次失败让她丧失了做生意的勇气。她整天待在家里,用画画和听重金属摇滚打发时光。这样的生活持续到某天,她去见了一位催眠治疗师为止。

治疗师说,Suzy的生活缺乏意义,并为她推荐了一本书,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的《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弗兰克是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在纳粹集中营的那段经历让他体会到,人如果明白自我生命的意义,就能更坚强地活下去。

他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便是根据自身体验创造的意义治疗(logotherapy)。这种治疗帮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我生命的意义,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追求生命的真谛。

Suzy被弗兰克的书触动,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想怎么赚钱,可赚钱真是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吗?她决定放一段精神长假,探索自我身心。

那段时间里,她学习佛教、卡巴拉、印度教、形而上学,参加知名心灵导师的训练营,练习打坐冥想。她说,自己开始聆听到内在的声音,体会到生命的灵性。
摆拍打坐的Suzy
在不再把赚钱当作人生唯一动力的时候,她反而奇迹般获得了开发厕所除臭喷雾的灵感,顺顺当当拥有了以前梦想过却从没得到的那么多钱。

同一期间,她去秘鲁参加了94次“死藤水(ayahuasca)”体验,认真地考虑要不要成为一名萨满。一位据说拥有全英国最大灵媒网络的精神导师告诉她说,萨满的工作是转移负能量,为正能量腾出空间。钱也是一种能量。你做生意,和萨满的工作本质一样,影响力还更大。

【死藤水(ayahuasca)是美洲原住民用含有致幻物质的植物熬制出来的一种饮料,用于萨满仪式中,据说会让人进入通灵状态。】

因此,Suzy便以“生意萨满(business shaman)”自居。她声称,自己不仅仅是生意人,还通过做生意来探索精神领域和生命意义。她的厕所除臭喷雾,可以“letting shit go”, 被驱走的不只有臭气,还有人们负面的想法和能量。

Suzy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确实很难把她的故事简单归为励志范畴:她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和运气因素,不具可复制性。但用她自称的生命意义或精神灵性来解释,又实在是虚无缥缈。

其实人生本来就难以解释。小时候,老师说只要努力就能考到好成绩,长大后却发现生活是一场随机事件。很多事情,不管靠意志也好、靠努力也好、靠天赋也好,还是随便什么也好——都有可能成功,或者不成功。

以前的人称之为命,当代人不信命,于是拼命在其中寻找原因和结果,追求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解释。Suzy的解释不算别出心裁。

早在19世纪晚期,把财富、成功与神秘的心灵追求联系起来的想法就已经流行开来。

当时,这股思潮被称为“新念(New Thought)”。新念认为,物质是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投射,可以被精神影响。消极的念头吸引噩运,而积极的思想带来幸福。

进入二十世纪后,新念从专注于健康和社会进步,转移到了财富上。虽然这股思潮时起时伏,但从没断绝过影响力。

2006年出版的畅销书《秘密(The Secret)》继承了新念思潮的传统。这本书得到奥普拉大力推荐,书中说“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也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但仔细想来,吸引力法则不能完全解释Suzy的故事——她之前真心渴望钱渴望了几十年,宇宙也没来帮助。等到她不想要钱,想探索人生的意义时,钱却来了。
《秘密》这书我看过。其实我有点儿相信你想要什么,老天就会给你什么。只是老天给你的,可能和你想象中不一样,或者给你的时候你已经不想要了——关于这个话题我可以写好多,还是不写了...

看来吸引力法则不靠谱?有延迟?还是说,管它什么人生意义,财富依然才是Suzy追求的根本?

最后一点,可以听听《财富》杂志主席Alan Murray的说法。Murray说,他观察到在近年来,美国的CEO们对自己职务的描述有了根本性转变。​

2008年,比尔盖茨首先在达沃斯论坛的发言中提到了“创造性资本主义(creative capitalism)”;

之后,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共享价值资本主义(shared value capitalism)”的概念;

全食超市创始人John Mackey大讲“conscious capitalism(良心资本主义)”;

罗斯柴尔德家族企业CEO则推广“inclusive capitalism(全包资本主义)”,等等等等。

总之,代表资本主义的大公司CEO们,不再把积累财富多赚钱作为谈话重点了。

耶鲁大学宗教学教授Kathryn Lofton说,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时,商人们就开始强调精神追求了。种种“xx资本主义”的说法,是他们试图让赚钱在道德上看起来更美好。​

不说那么复杂,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最流行的用贩卖情怀的手法卖东西。话说,Suzy卖的厕所除味喷雾,不也是在卖她的“去除负能量,探索人生意义”的情怀吗?

如果非要为Suzy的成功找一个解释,相比百折不挠的励志奋斗,或者云里雾里的灵性追求,有意无意地赶上了卖情怀的这股潮流,可能算是相对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吧?
Suzy买了一座教堂改装成住宅——有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