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Jan.21 2019 要不要结婚,生不生小孩?让哲学家教你做决定吧

Choose Wisely by Joshua Rothman
年关在即。
每年必然面对的两大年关拷问也来了:没结婚的,“什么时候结婚?”;结了婚的,“该要小孩了吧?”
结婚生子,在老一代人看来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顺理成章的行为。但对年轻人来说,要不要结婚,生不生小孩,可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人犹豫不决了好久,还是拿不定主意。
其实,不光普通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哲学家也一样在思考。当然,哲学家要比普通人层次更高一点。他们想的是,怎样才能判断我们做的决定是否明智?
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哲学家都同意,判断一个决定是否明智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使我们最看重的东西价值最大化。做决定之前,我们首先问自己最看重什么,然后选择能够价值最大化那个“什么”的决定。
不过,最近几十年来,有些哲学家开始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了。他们说,假如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最看重什么,或者我们看重的东西在未来会有所改变,那么以当下的价值最大化来做决定不一定明智。
以色列哲学家Edna Ullmann-Margalit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一直犹豫要不要小孩,因为她不希望有了孩子后,自己变成那种“boring parents”(比如说天天在朋友圈里秀自家小孩的你…的朋友)。最后,她还是决定生孩子。随着时间推移,她真的成为了典型的“boring parents”,可她觉得很快乐。
当这个人决定生孩子的时候,她当时所看重的东西并没有得到价值最大化。但后来的经历表示,这个决定并不是不明智的。Edna说,与其说这个人是“决定(decided)”要孩子,不如说她“选择(opted)”要孩子。选择,意味着我们不自觉地做出了改变价值观的决定。
不过,“假如当初生/没生小孩”、“假如当初选了另一份工作”的想法会一直絮绕在心头。没有走上的另外一条道路可能会成为心中的一杆标尺,用来衡量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成就和意义。
耶鲁大学哲学家L.A.Paul也讨论了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她认为,你可能帮亲戚带过孩子,可能是幼儿园老师,但这些经历没法替代你自己有了小孩的感觉。在决定生孩子前,你可能会害怕无忧无虑的二人世界被换尿布所取代。但有了孩子后,或许你会喜欢上换尿布的生活。
关键点在于,你无法预言做出决定后,生活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的价值观又会不会随之而变。所以,为什么要让你今天的价值观来决定明天的价值观呢?Paul建议,应该偶尔尝试创造和发现新的自己。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探索你随着岁月流转,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芝加哥大学哲学家Agnes Callard则说,价值观的转变不是一瞬间的事。她提出了“aspiration(志愿)”这个概念。我们做出选择,是因为我们“aspire(立志)”改变自我。我们希望能成为拥有某种价值观的人,并为此而持续努力。
对Edna讲的故事里那个犹豫要不要小孩的人,Callard评价说,在她决定生小孩的那一刻,她就已经主动开始尝试欣赏为人父母所看重的价值观了。她“aspire”成为那样的人,因此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慢慢改变自己。“aspiration”,就是用未来还不存在的你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你。你所做的决定,是为未来的你而做。


看完了哲学家的研究,是否对你要不要结婚,生不生小孩的决定有所启发呢?我估计更大可能是你跟我一样,更不知所措了吧?还好,畅销书作者Steven Johnson在他的新书《Farsighted:How We Make the Decisions That Matter the Most》里,教了我们一些应该怎么做决定的方法。
人一生要做无数决定。大到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小到中午去哪儿吃饭,看哪部电视剧。奇怪的是,我们面对重大决定时,可能比平时的小决定还要轻率。为买到最合适的笔记本电脑,你得在网上搜索、研究、对比好几个星期;但喝了几瓶酒之后,你就可能冲动地决定和女友分手/结婚。
当面临重大抉定又游移不定时,通常的建议是,把不同选择的后果列个表,一一进行对比。对做选择通常靠直觉,或者说“gut feeling”的我来说,这已经是非常理智的决策方法了。
没想到Johnson居然批评说,这种列表选择法太草率、太依靠直觉。John认为,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借助决策科学的研究成果,参考政府和大公司的决策过程,来做决定。
有哪些方法呢?其中之一是“Design Charette”,这个词来自产品设计领域,意思是反复的研讨会。这个方法要先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由一个小组负责讨论。小组公布讨论结果后,从所有人那里收集反馈意见,重新组队和讨论,一直到最后汇总出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尽量多收集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和意见。
(那么,假如你做要不要小孩的决定,就得尽可能多地召集亲朋好友,把他们分成小组,再进行讨论和大辩论。这个画面…我不太敢想…)
另一个方法是“Scenario Planning”,这是一个来自于军事的概念。军队将领们常常会在沙盘或地图上进行战争游戏,设想各种可能的行动,随之而来的反应,以及针对该反应的下一步应对措施。他们可以由此画出“决定树”或“决定地图”,全盘考虑不同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对上一个方法,这个大概可行性大一些,前提是你既要有想象力,还要善于逻辑思考。反正我应该是想不到第三步就会觉得“好烦!算了!随便!”,或者美滋滋地做起白日梦来吧。)
当然,Johnson也说了,这两个方法对个人来说没那么实际。但它们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那就是尽量吸收多元化的意见,挑战个人固有观念,掌握和研讨更多变量因素。
可是,我觉得,就算真做到如上所述,你真就能确定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吗?最好的办法,还是像哲学家们建议的那样,做了什么选择,就去探索和欣赏这项选择带来的一切。
我始终觉得,没有不明智的决定,只有不明智的人。会生活的人,无论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都能过得开开心心。不会生活的人,不管走哪条路,都是悔不当初。就算你发现自己变成了当初不喜欢的人,如果你现在感觉挺好,那也就挺好的不是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