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绍我喜欢的《纽约客》作者,忘了写Evan Osnos,就是曾经驻中国多年的欧逸文~主要是因为他现在主写美国政治,我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漏掉了他。本期这篇讲拜登的文章我觉得写得还满好的,回头一看作者才发现是他。】
Man in The Middle
by
Evan Osnos
还有两个多月,美国人将通过投票决定未来四年的总统。一方是有人恨得要死、也有人爱得要死的现任总统特朗普,另一方则是没人特别恨他、也没人特别爱他的前副总统拜登,到底谁会胜出,恐怕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见分晓。
我并不是为了刻意将拜登与特朗普做对比,才说没有人特别恨他,也没有人特别爱他。事实就是如此。欧逸文的这篇文章用“Man in The Middle (站在中间的人)”来形容拜登,说他一生总是非常谨慎地保持中立。这个策略能避免吸引敌人,但也不可避免地会让他失去许多支持。
但这一次,和早就摆明立场坚定站在一边(而且是相当偏的一边)的特朗普相比,站在中间的拜登或许能获得一些优势。因为很多美国人不愿再看到国内日益两极分化的景象,渴求一位能够整合团结全国的领导人。那么,拜登是这样的一位领导人吗?
拜登生于1942年11月20日,今年77岁。他属于美国“沉默的一代(the silent generation)”,也就是从1929年的大萧条到1945年二战结束期间出生的一代美国人。出生在这段时间,且是白人,像是中了命运大彩票。因为萧条和战争期间出生率低,这一代人享受了更多关注和资源,赶上了发展的好时光。
拜登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家境十分普通,主要靠父亲帮人清洗锅炉和卖二手车糊口。拜登的学生生涯也平平淡淡,从特拉华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雪城大学法学院学习,期间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内莉亚(Neilia)。

毕业后,拜登成为了一名公共辩护人,并和内莉亚结婚。1972年,他大胆地竞选参议员。虽然民调显示他和竞争对手之间差了30个百分点,但29岁的他打出年轻牌,最后竟然以3000票的优势险胜。
但就在赢得参议员竞选几周后,拜登遭遇了生活中的第一个重大打击。他的妻子和最小的孩子遭遇车祸死亡,他一下子成了带两个孩子的单身父亲。据他当时的同事说,拜登大半年都没能从打击中缓过来,假如看到他小手指上戴着妻子的戒指来上班,就知道他必定心情十分糟糕。
好几年之后,拜登才渐渐恢复。1975年,他认识了第二任妻子吉尔,并在两年后再婚。他和吉尔的婚姻十分顺利,家庭一直很和谐。直到2013年,他生活中的第二个重大打击来了:拜登的大儿子Beau被查出患有脑癌,两年后逝世。
Beau是拜登最喜爱的儿子,去世前曾任特拉华州司法部长。拜登一直把Beau看作“接班人”,说这个儿子继承了自己的全部优点,却没有自己的任何缺点。没想到,最后的结局竟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两次重大打击使得拜登非常善于和曾遭受过挫折的人们共情。他常常与选民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表示自己懂得他们遭遇的苦难。

拜登很相信父亲曾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并以此来安慰自己。他父亲说,上天给每个人分配的运气都是一样多的,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特别幸运,那么另一方面就会特别不幸。
拜登的家庭两度遭遇不幸,而他的事业则很幸运。1973年,30刚出头的他就进入了参议院。从那时起,他的目标就是一直留在参议院,并因此采取了中间派的立场,很谨慎地不让人们把他和民主党自由派挂上钩。他曾发言说,自己只在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问题上是自由派,在其他大多数问题上则非常保守。

派登的策略很有效,他一直在参议院从1973年干到了2009年。他曾在1987年和2007年两度试图竞选总统,但都在最开始就被淘汰。不过,奥巴马喜欢拜登参加总统候选人辩论时的表现,并看中了他对年长白人选民的吸引力,便选择他做自己的竞选副手。2009年,随着奥巴马就任总统,拜登也成为了副总统。

站在中间立场当然不是拜登能在政坛多年不倒的唯一策略,他自有许多优势。首先,据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一位高官评价说,拜登非常善于把握社会趋势,能够顺时而动。
比如说,2012年5月,当奥巴马还在考虑是否要支持同性婚姻时,拜登就在一次采访中说他“绝对赞同”同性婚姻,让奥巴马的助理们大吃一惊。很多外人觉得,拜登是一时兴起说溜了嘴;但了解他的人认为,这是他看准了社会大趋势和民主党的方向,经过精细考虑后的大胆行动。
拜登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亲和力。他非常喜爱与人相处,常常因为和粉丝合影太久而让工作人员感到无奈。他的竞争对手Pete Butteige注意到,当所有民主党候选人等待参加辩论直播时,有人相互交谈,有人默默准备,只有拜登会和后台工作人员闲聊,或鼓励没有经验的候选人。

谈判也是拜登的长项,尤其是与完全对立的一方进行谈判并达成妥协。比如说,他利用自己在众议院的影响力帮助奥巴马通过了奥巴马医保法案。一些分析专家认为,拜登一直以温和的中间派面目出现,如果他当上总统,有利于说服共和党达成一些协议。
不过,拜登谈判的结果有时会让党内人以及年轻人觉得他过于软弱。比如2012年底,拜登和共和党领袖就继续小布什时期的减税政策达成了一项协议,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当时的民主党参议院领袖非常不满意这份协议,以至于把协议书扔进壁炉里烧掉了。
2017年夏天,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拜登决定再次竞选总统。相比用激进的竞选纲领拉拢年轻人的对手,拜登的提案要温和得多。他相信自己的对手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在之前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获胜的原因不是有更多年轻人投票,而是很多年长的选民因不喜欢特朗普而改投民主党。

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中,拜登一开始落在后面,而后逐渐追赶到了前面。当最后只有他和桑德斯两人竞争时,许多不喜欢桑德斯激进政策的温和派都转而支持拜登,包括其他一些候选人、年纪较大的黑人选民、以及大企业。
当然,拜登也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他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过渡性的候选人”,说民主党内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分析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力的选举策略,弱化了拜登年龄大、资历深给年轻人留下的不良印象。
当确定成为候选人后,拜登反而开始支持其他候选人提出的一些激进政策,比如减免学生贷款、大学免学费、全民免费托儿所、免费老人看护、带薪休假照顾家人、禁止企业用多余的收入回购自家股票,等等。
拜登是自1984年以来第一个没有常青藤大学学位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从未真正属于华盛顿精英技术官僚的群体。因此虽然已经浸润政坛50年,他还是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愿意不断吸收别人的意见,或许这正是他总是站在中间的原因。
现在,离11月的大选还有10周时间,目前的民调支持率显示,拜登领先特朗普大约八个百分点。不过在2016年大选前,希拉里的民调数字也一直领先于特朗普。因此,拜登能否以温和中间派的形象获得更多美国人的支持,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