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Apr. 6 2020 为什么要研究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数量?

The One and the Many
By
Siddhartha Mukherjee

本期《纽约客》是健康专刊(The Health Issue),所有报道都是医学健康相关话题,其中自然少不了持续爆发中的covid-19疫情的消息。可惜,对引起这次疫情元凶的新冠病毒,SARS-CoV-2,医学界了解得还太少。

这篇文章题为《The One and the Many》,作者Mukherjee是一位医生。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新冠病毒,不仅要关注它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数量(the many),还要关注它在每一个病人体内的数量 (the one)。

他说,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发表的病毒传染模型,是“Yes or No”的二元化模型。一个人或与病毒有接触,或没有接触;或者被感染,或没被感染;或者有症状,或者无症状。

这样的二元化模型缺乏细节。比如,接触病毒剂量大小,或暴露在病毒中的时间长短与被感染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病人体内病毒数量随时间如何变化,从而引起病情严重程度随之变化,等等。

Mukherjee说,我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针对其他病毒的研究都显示,病毒导致的病情常常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二元化模型所能概括的。他举了HIV病毒为例。

HIV病毒当然和导致这次疫情的冠状病毒完全不同,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知道了解病毒在人体内数量的重要性。

研究HIV病毒的医学家发现,在患者感染病毒后,他们血液中的病毒数量会在某个时刻达到最高峰。最高峰的病毒数量值相对较高的患者,发病会更快更严重。除了最高峰,还有一个数据叫“既定值(set point)”,也就是病毒在患者血液中最终稳定下来的数量。既定值高的人发病更快,反之亦然。

因此,了解HIV病毒在患者血液中的数量,就能帮助医生预测他们未来的病况发展和严重程度。

了解新冠病毒在病人体内的数量,可能会带来同样的帮助。​那么,具体要了解哪些方面呢?Mukherjee说,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最开始接触到病毒的量越大,就越容易被感染吗?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第一次接触到的病毒量越大,病情就会越严重吗?

第三个问题是,能否找出病人体内病毒数量变化的模式,从而预测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传染性强弱?

我没接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看到这三个问题,想当然的答案就是Yes。接触的病毒越多,自然就越容易被感染,病情就越严重,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但科学没有想当然,任何结论都需要证据支撑。何况,什么数量算多,到哪个数值点就会让传染率提高多少,或者让病情更严重,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追寻的答案。

现在,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能回答这三个问题。Mukherjee举出了一些过去病毒研究的例子​作为参考。​

关于第一个问题,传染病学家Bryan Mayer曾做过一项调查。他在乌干达征募了一批刚生孩子的非洲妇女,要求她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上交口腔唾液样本。

Mayer在样本中检测一种名叫HHV-6的病毒。这种病毒在当地很常见,通常通过口腔传播给婴儿,引起孩子发烧和红疹。

长达一年的跟踪调查让他可以准确掌握新生儿第一次接触到病毒的数量。他的结论是,确实如我们所想,最开始接触到病毒的量越大,受感染率就随之越高。

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更加复杂。研究流感病毒的科学家发现,给老鼠注射更大剂量的病毒,它的病情就更严重。

但是,不同流感病毒毒株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某一项研究甚至发现,一种经常导致小儿肺炎的病毒,初次注射的剂量大小反而和随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反。

2003年横行一时的SARS病毒也是一种冠状病毒。​有香港科学家发现,从病人最早的样本中查出的病毒数量越多,该病人之后的呼吸系统症状就可能更严重。在两个月的后续研究中,病毒量少的病人都存活,而病毒量多的病人则有20%-40%的死亡率。

正在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哈佛大学病毒学家Dan Barouch说,他们正在猕猴身上做实验,研究第一次注射给猕猴病毒剂量的大小,与之后它的肺部病毒数量多少之间的关系。虽然研究还在进行中,但他觉得这种关联可能存在。

Mukherjee说,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岁数不算太大的医护人员在第一线工作后受感染去世的病例。他猜测,这或许是因为医护人员接触到病毒的量更大,所以就算他们做好防护,年纪不大,没有既往病史,但仍然更容易被感染,病情更有可能加重。

关于第三个问题,即能否找出病人体内的病毒数量变化模式来预测病情发展,目前还没有太多研究。曾研究过HHV-6的病毒学家Joshua Schiffer说,从过去的研究结果来看,病人血液中病毒的数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相关。

有中国学者今年三月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从症状严重的病人血液样本中检测出的病毒数量是症状轻微的病人血液样本中病毒数量的60倍。

关于新冠病毒,我们想要了解的太多了。为什么Mukherjee觉得研究病毒在某一个病人体内的数量如此重要呢?他说,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通过某个人所处的环境预测他的易感率,确定相应防护措施;更好地通过病人体内病毒数量预测他的病况发展,在一开始就给那些可能变得严重的人更多关照。

尤其是当下各个国家都面临医疗资源紧缺,人手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建立病毒数量和感染率、病况发展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联的模型,就可以更有计划和预见性地调配资源。

研究疫苗或针对性的药物是解决疫情的根本办法,但想在短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我觉得恐怕(应该是极其)​不太可能。看看过去人类和病毒的战斗史,大多是长时期的拉锯战,很少有人类能把病毒一下子打败的事例。

​找到Mukherjee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虽然不能打败病毒,但或许,能让人类的战斗力再持久一点。

【星期一我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提到我在的美国麻省有4000多例确诊;今天我刚去查了一下,最新的数据已经一跃到10402例。上一篇文章我提到纽约州州长库默;前两天,他的弟弟,CNN主持人Chris Cuomo确诊,每晚从他隔离在的家中地下室里连线主持。在病毒面前人类太弱了,希望大家都stay safe and healthy!】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