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trics
by David Owen
1975年,纽约。
Arline Bronzaft是纽约州立大学的环境心理学教授。有一天,她带的一位研究生跟Bronzaft说起了有关自家孩子的烦心事。
原来,这位研究生的孩子在一所轻轨线边上的小学上学,学校建筑离轻轨线只有220英尺(约67米)。由于轻轨噪音太大,学生根本没法学习。这位研究生和另外一些家长正准备上法院打官司。
Bronzaft的丈夫是一名律师。他听到这件事后说,要想打赢这场官司,必须有证据显示孩子们确实受到了噪音伤害。
Bronzaft决定为自己的学生助一臂之力。她首先测量了轻轨的噪音,发现在靠近轻轨线一侧的教室里,每隔四分半钟,往来的列车会发出约30秒的噪音,音量相当于大型摇滚演唱会现场。
接着,Bronzaft分析了过去3年里学校学生的阅读考试成绩。结果显示,坐在靠轻轨这一侧教室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坐在远离轻轨那一侧的学生相比,平均落后了约11个月。
拿到证据后,Bronzaft劝说纽约市政府给教室的天花板安装上隔音墙砖,并让纽约大都会运输局在学校附近轻轨的铁轨和枕木之间装上橡胶垫。1981年,她进行了一次后续调查,发现这些措施很有效,坐在不同教室的学生,考试成绩间的差别已经消失了。

噪音污染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从工业革命催发锅炉、蒸汽机、火车和汽车的诞生以来,噪音便与人类如影随形。但是,我们的耳朵是在和工业化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出来的。因此,噪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疾病和痛苦。
听力下降是噪音带来的最明显的疾病之一。噪音并不仅仅指轰隆隆的轻轨列车过往声那样令人心烦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如果音量过大,同样算是噪音。音乐家们就常常饱受噪音困扰。比如惯用右手的小提琴演奏者,左耳的听力往往会首先下降。
但是,很多人就是喜爱震耳欲聋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
1999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受试的学生听相当于迪吧蹦迪音量的音乐。
实验发现,这么大音量的音乐可以影响受试者的内耳。因为内耳主管人的平衡与空间感知能力,所以大音量的音乐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身体在移动中的愉悦体验。
哪怕只是静静坐着,耳机里轰鸣的音乐也会让你觉得自己在舞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听音乐总喜欢把音量越调越大。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因为听音乐而听力受损的人越来越多。
噪音影响的不仅仅是听力。有多项研究显示,居住或工作在噪音环境下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病和高血压。他们还可能表现出所有与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不良有关的症状,连他们生的孩子体重都更轻。
今年2月,公益组织Bruitparif发表了一份有关巴黎大都会地区噪音污染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写道,住在噪音分贝最高地区的居民,一生会损失三年的“健康时间”。

噪音污染伤害的不仅仅是人类。早在9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怀疑,噪音对其它生物也会有影响。
本世纪初,一些科学家们在加拿大的芬迪湾研究鲸鱼,研究项目之一是测量鲸的粪便中与情绪压力相关的荷尔蒙代谢产物的含量。
2001年9月中旬,科学家们发现,鲸粪便中的这种代谢产物含量突然降低了。而第二年的同一时期,它又回复了正常的水平。
科学家们用水中听音器记录了海洋中的音量。他们发现,2001年9月中旬,正好是911事件之后,这一带海域的船运暂时停止,因此水下噪音大大减少。噪音减少后,鲸感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减轻。
行为生态学家Peter Tyack说,和人类这样的视觉动物相比,海洋生物更为依赖听觉。在水下,视觉可能只能看到10米之内的范围,听觉却可以察觉1000公里以外的声音。噪音不仅会损害海洋生物的健康,还会干扰他们进食、交配和交流。
Tyack正在研究声纳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他发现,有些种类的鲸特别受声纳干扰。当察觉到声纳时,他们会避开这一地区。有时候,受惊的鲸会弹跳出水面,从而死于由于环境压力极速降低而造成的减压症,或动脉血管栓塞。
人类制造的噪音也干扰了鲸呼唤配偶交配的声音,减少了许多种类的鲸繁殖的成功率。由于科学家无法精确计算海洋中鲸类的数量,所以很有可能,直到某些鲸类已经濒临灭绝边缘时,我们才会惊觉。

2012年,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教授Jesse Barber对鸟类也进行了类似的噪音污染研究。为了将噪音污染与其它人类活动对鸟类造成的干扰区别开来,他和同事们在荒野中修建了一条0.5公里长的“幽灵公路”。
其实,所谓公路就是15对绑在衫树上的扩音器。当秋天来临,鸟儿开始迁徙时,扩音器便定时播放Barber在冰川国家公园的公路上录下的环境音。
扩音器音量并不大,对习惯了车辆噪音的城市居民来说,这声音听上去还挺让人放松的。但对鸟儿们来说就不一样了。
Barber发现,开始播放声音后,很多鸟都避开了这块地方,该地区鸟类的数量减少了28%。
和离开的鸟儿相比,那些依然留在这里的鸟儿则深受噪音之苦。
比如说,Barber带领学生测量了停留在这一地区的林莺的体重。正值迁徙时节,林莺本应该多多储存脂肪以备长途飞行。但扩音器开始播放后,这些林莺的体重就再也没有增加。

公益组织噪音污染清理所(Noise Pollution Clearinghouse)的创建者Les Blomberg把噪音比作人类制造的听觉垃圾。他说,如果你能“看到”噪音的话,就会发现,它像一堆一堆的麦当劳汉堡包装纸,飘荡得满世界都是。
当麦当劳汉堡包装纸掉在地上时,总有人会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可是噪音无色无形,许多人便选择了无视。即便大家都承认噪音污染的危害,但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鲜有真正采取实际行动来减弱这种危害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卫生局局长的William H.Stewart就曾大声疾呼,要求人们不要浪费时间等待研究确证噪音与疾病的相关性,而是尽快开展行动。但直到今天,这样的行动依然缺失。
其实,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很多可以大幅减弱噪音的措施。比如降低耳机能调整的最大音量;在急救车上使用有声音指向性的警报器;在所有汽车上安装环保局推荐的排气系统;给地铁列车安装橡胶轮胎;把轮船的引擎和金属外壳分开,等等。
但是,和其它种类的污染相比,噪音污染给人的感受太不直接,至于对其它生物造成的伤害,那更是与己无关。人类是非常短视的动物,只要不是直接找到自己头上,不是有立竿见影的影响,那就不如先高高挂起,或者学鸵鸟装作看不见。
除非像文章开头的Bronzaft教授那样能拿出直接相关的数据,否则,恐怕要等到筑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之后,人们才会真正重视并解决噪音污染问题吧。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