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夏天。
想到夏天,就想到暑假。现在虽然没有暑假,但夏天却已自然而然和假日划上了等号。
如果说旅游是从熟习的地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假日就是从熟习的时间去到一个新的时间。假日的时间仿佛独立于平时而存在。这段时间,可以用平时不常用的方式来消磨。
比如早上开空调睡个回笼觉;比如午后听窗外鸟鸣小憩一会儿;比如一边吃刚冰好的西瓜一边闲聊;比如看着漂移的云朵和摇曳的树枝发呆。
当然,还有比如坐在窗边,心不在焉地翻一本闲书。
美国人似乎也很认同这个夏天=假期=读书的公式,每到5、6月份,各大杂志就开始纷纷推荐今年夏日度假时可以读的书了。这些书大多是轻松的小说和随笔。毕竟太严肃沉重的话题,与明媚轻快的夏日不那么搭调。
所以,我也来推荐一本书。一本正在读,还没读完的书。虽然还没读完,但它已经是我心中今年夏日最合的书No.1。
这本书就是周克希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其实,以这本书的名气来说,根本轮不着我推荐。它更为人知的译名是《追忆逝水年华》,相信喜欢的人早就读过或列在了待读书目上,不喜欢的人看到几卷大部头就已经退却了。
不过,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而且请注意,是周克希翻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插图本。
强调版本是因为,我在大学时曾从图书馆一气借了好几本《追忆逝水年华》出来,结果勉强看完第一本就没再看下去。印象中只记得作者絮絮叨叨不知所云,简直像精神病人在无穷无尽连绵不断地自言自语。
这次是听人说周克希翻译的版本特别好,所以买了前两本试读。果然和大学时的观感截然不同。
那些曾经觉得絮絮叨叨的部分,现在都成了饶有趣味的白描;那些曾经觉得不知所云的部分,现在读来都是微妙有力的分析。
普鲁斯特从心所欲,想到哪儿写哪儿。过去觉得毫无章法,现在却觉得这样正妙。
说这本书最适合夏日,正是因为它随心所欲的写法。闲时读几段,有事就放下。不必急着一口气读完,或者必要读完某一个段落。
读着读着思绪飘到了其它地方,就发会儿呆,再回来接着读。不用急,作者总是在那儿。你发呆的时候,他也在发呆。普鲁斯特并没有急着想要读者了解自己,他只是把发呆时飘忽的思绪付诸文字而已。
再请注意,是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倒不是因为我只读了这卷,而是这卷里有许多篇幅是作者夏日儿时的所见所想,因此对景当时,读来更为有趣。我常常读到一个段落,就会想“对对,我也是这种感觉!”
比如:
“我躺在床上,一书在手,放下的百叶窗把阳光挡在外面,房间里的凉意是透明而不稳定的,兀自在轻轻地颤动着。百叶窗虽说放下了,可是一绺阳光还是有办法让它那黄色的翅膀飞进来,一动不动地停在窗叶边和窗玻璃之间,宛如一只栖息的蝴蝶。”
这不就是我本人夏日午后读书时活生生的场景吗?
还有:
“窗玻璃上轻轻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碰了一下,接着是一阵簌簌落落的声响,仿佛有人在上面的窗口往下撒沙子,然后这声响弥散开来,渐渐形成一种节奏,流畅、洪亮而富有乐感,无穷无尽,无所不在:这是雨声。”
这样的夏日骤雨,我也常听到。看这段文字,我几乎就能听到那雨声。
这样的段落在这一卷里还有太多。都是我曾体验过,却没法描述的夏之片段。怎样告诉别人在夏天的热空气里,所有物体的边缘似乎模糊变形,还在微微颤动的感觉呢?又怎样说当我听到院子里一只鸟一声接一声的鸣唱,四下里却更是寂寞,又寂寞得那么安心的感觉呢?
我写不出来,但普鲁斯特(感谢周克群先生的翻译)写了出来。读他笔下的夏日,就好像再次体验我所经历的夏日。而我现在本就在夏日里,因此读这一本书,就有了双倍的夏日体验。
所以,推荐一下,合适夏天读的这本周克希译《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