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星期一

Aug.17 2020 何伟以及其它我喜欢的《纽约客》作者们

 这期《纽约客》的封面非常美味(蛋筒冰淇淋!),几篇报道也很有意思,其中有我喜欢的《纽约客》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的文章。


之前曾收到一封私信,问《纽约客》那么多文章应该从何读起。这个问题好大,我也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建议说,可以找自己喜欢的题材读。


今天看到何伟这篇,突然想到,如果你打算读《纽约客》提高英文水平,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章档案又不知该怎么选,那从喜欢的作者入手也不错。


比方何伟的文章,题材有趣又贴近生活,文笔平实又细致,从来不会用太复杂的词和结构繁复的长句。不管是想提高英文水平,或学习写作手法,他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


而且作为一名记者,何伟的运气真是不错。去埃及正好碰上革命,来中国不久就经历魔幻的2020年,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写作题材——看起来是写作题材在追着他跑。当然啦,好的记者和作家可以把最平淡的生活描绘得有滋有味,只有蹩脚的写手才会依赖刺激猛烈的主题给自己加料。


何伟在四川大学教非虚构写作。当老师的好处是,即使疫情期间没法自由活动,也能从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学生那儿一览天下。他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从学生的采访报道作业中得到的信息。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非常典型的何伟风格,看上去只是聊身边的普通人和平常事,却涉及到许多主题——疫情下的生活、严格的控制措施、经济冲击、国际关系、中国人的文化和性格,还有一些与大事无关,却特别好玩的小细节。


比如他写成都,说一个学生的第一份采访报道作业是成都的基督教徒社区,第二份则是成都的同性恋酒吧。何伟写道,这看上去是个相当突兀的转折,但在成都却很自然,这座城市一直以它的基督教徒和同性恋社区文化出名。


美国没有哪个城市会同时承载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文化,但在中国,基督教徒和同性恋都是边缘人群,而成都是一座对边缘群体包容度特别高的城市,因此这两个群体在这里都得到蓬勃生长的空间。​


为了让美国人理解成都的风貌,何伟打了个比喻,说它像旧金山和科罗拉多泉结合在一起。成都是我的家乡,他的这一小段文字带我第一次用这样的视角来看自己长大的地方,感觉好奇妙。


【科罗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是科罗拉多州的首府,有大批福音基督教徒和其它基督教组织。这座人口约40万的城市里一度有81个不同宗教组织的全球总部,被戏称为“福音教徒的梵蒂冈”和“基督徒的麦加”。】

贴一张我最近看到的成都市区远眺雪山的美图,就地理位置来说,成都大概和科罗拉多泉更相似吧。

另外一个好玩的小细节是何伟讲班上学生的英文名字。他说自己90年代在涪陵教书的时候,小城学生与外界交流不多,常会给自己取一些非常与众不同的英文名,比如一个高个子男孩叫Daisy(雏菊),一个女孩叫Coconut(椰子)。


现在,他的学生们会给自己取更加正常的英文名,但往往都是些在英语世界早就过时的名字,比如Brain,David,Andy之类。何伟说,每次看到远程授课页面上弹出这些名字,就感觉自己回到了80年代的密苏里小镇故乡。


在国外,我感觉似乎只有中国人会取英文名并且在正式场合(比如上学、上班)使用,而日本人、韩国人、其它非英语国家的人,几乎都用本名。有一种说法是,中文名老外很难拼读,但印度人的名字也够难读的,却不见印度人为了让人家容易读就专门取个英文名。


许多英文名来自《圣经》或其它神话传说,有深层次的背景含义;而且如同何伟文中所写,英文名的流行度也一直在变化。所以我真心觉得,喜欢英文名字取一个当昵称就好,正式使用还是中文名最合适。


文中其它细节就不多说了。​何伟的第一本书《江城》写的是他90年代在涪陵县城教书的经历,我很期待他过几年再出一本书,讲一讲二十多年之后,他和中国新一代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Ok,说完何伟和他的这篇文章,顺便再写几位我喜欢的《纽约客》作者推荐给大家。《纽约客》作为英语世界最棒的文化杂志之一,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人,肯定没有写得不好的。但各人口味不同,有几位作者的文笔我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轻松,而有几个人的文章总让我感觉诘屈聱牙,读不下去。


首先推荐的这位作者Jon Lee Anderson,本期杂志上也有他的一篇文章Wanderlust。Anderson长期驻外,每年待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几个星期。印象中看过他几篇有关中美/南美诸国政治的报道。本期这篇则讲的是他20岁出头的时候一个人去阿拉斯加荒野采集麝牛牛毛的故事,很硬汉​很够劲了。​


下一位是Nathan Heller。自我开始写纽约客笔记以来,已经记过很多他的文章。Heller的文字非常优美,有很强烈的文艺气息。我尤其记得他写电影导演詹姆斯·格雷的那篇What Remains,文中不少句子如果摘录发到社交平台上,再配上美美的图,估计一定有好多文艺青年转发。


然后是Joshua Rothman。看过他写艺术家、书本和哲学的文章。有时在记忆中我会混淆他和Nathan Heller,大概是因为他俩都爱写艺术人文主题,文笔中都有一种安静沉着的文艺感。Rothman的文章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他写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以及艺术家彼得·萨克斯,我觉得他是一位很能与采访对象共情的作者。


最后是Dana Goodyear。​或许因为她的姓氏独特,又常在杂志上出现,我对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Goodyear写过很多人物报道,去年《纽约客》上曾刊登过一篇她写Kamala Harris的文章;最近Harris被拜登选为副总统竞选搭档,我觉得Goodyear的这篇文章非常适合之前不知道Harris是谁的人看。


这就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几位《纽约客》作者。印象中还有几位作者也曾写过我非常喜欢的文章,但大概他们在杂志上出现的频率不高,所以记不清名字了。也请大家推荐你喜欢的作者给我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