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荐一下《大西洋月刊》,文章都很好读,一个月一本读起来也不累,全年订阅费只要50块左右,大优惠!】
“合群”是个优点。小学老师在评语薄上写这个孩子“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是表扬;万一写“某某同学不够合群”,那家长可得担心了。
合群,意味着融入集体。在集体意识强烈的东亚国家,自然十分重要。即使在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不能和大家玩到一起,大有可能被视为“loser”,绝对不值得鼓励。
Olga Khazan的父母是俄国犹太人,在她小时候移民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德克萨斯小镇上,Olga从没碰到过和自己一样背景的同学。她不懂为什么有的孩子餐前必须喃喃感恩上帝,更不知道大家为之激动不已的超级碗是个什么碗。小Olga在孤独中度过每一天: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一个人自言自语。
小时候的Olga拼命想合群,却始终没能做到。长大后的她不再纠结这件事,转而研究起了另一个更有趣的问题:不合群是不是个缺点呢?她得到的答案是“No!”。不合群,或许还是件好事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老师Sharon Kim说,在她多年从教生涯中,常碰到一些学生将自己创造性方面的成功归结为不合群。“难道不合群可以激发创造力?”Kim很好奇,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Kim邀请了一些志愿者来做两则创造力小测试。测试开始前,她随机挑了其中一部分人,告知他们很不幸地,他们没能被选为集体完成测试团队中的一员。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团队。Kim希望通过这这种方式,在这些人心中激起被群体抛弃的感觉。
接下来,测试开始了。一个测试是让参加者想出一个词语,可以把另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比如鱼,矿,和淘,把它们都能联系起来的词是“金”)。另一个测试是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画一个外星人。
结果显示,那些在事前被告知“不能参加团队”的人,两个测试的表现都更好。尤其在画外星人测试中,那些没被告知的人画的都是卡通片和科幻片中常见的外星人形象,而被告知的人的笔下则出现了一些异想天开的外星人。
由此,Kim认为,不合群的感觉,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有联系的。但有个前提是,只有本人已经保有独立的自我观念,自信不需依附他人,这种联系才有效果。
不合群与创造性的关系不仅在实验室中得以证明,生活中类似例子处处可见。比如布朗大学心理学教授Arnold Ludwig调查了1000多位名人的儿童时期,发现大部分作家和艺术家往往从小就被大家视为特立独行的“怪人”。
心理学家Chris Crandall则指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通常能更自由地发挥创意,甚而引领社会风尚。比如很多时尚风潮常常由边缘人群带动。他说,这些人通常不会考虑大众群体的想法,所以更善于创新。
像Olga这样生活在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也算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研究发现,和她有类似经历的小孩,能够更好地理解大人的意图,长大后沟通能力更强。另一个研究则发现,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特别善于找出词语概念问题的创造性答案。
不仅仅是在不同环境中生活,只要是非同寻常的经历,都能提升一个人的创造性。
休斯顿大学心理学家Rodica Damian也做了一个创造性实验。她让两组人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虚拟现实体验,再回答问题。其中一组人体验的是东西向上漂浮而不是往下落的反重力环境,另一组人体验的是正常重力环境。
结果发现,体验了反重力环境的这组人,在回答之后的问题时(都是开放性问题,例如“声音是怎么形成的?”),给出的答案比体验正常重力环境的人要有创意得多。
Damian解释说,一旦一个人体验过违反常规的事,就会对类似的事情怀抱更加开放的心态。如果你发现世界不一定按照通常以为的规则运行,就更有意愿去打破既定规则。

不合群的人不仅能提高自身创造力,还可以增强群体的决定能力。上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从众心理实验。他邀请一些大学生参与一个所谓的“视觉误差研究”,让他们比较一条竖线的长度和另外三条竖线中的哪条最接近。
实验以六个人为一组进行。三条线长短差异非常明显,只要不是瞎子,谁都能做出判断。但实际上,一组中五个人都是阿希事先安排的托儿,只有一个是不知情的参与者。阿希让托儿们坚持一个错误答案。这些人的态度让参与者心态混乱。他们中的三分之一都跟随群体选择了错误答案。
但是,当阿希让其中一个托儿指出正确答案时,哪怕其他四个人仍然坚持错误选择,参与者从众选错的几率就降低了80%。
他还发现,哪怕这个托儿说的也不是正确答案,但只要一组人中有一个选择的和大家不一样,就能降低参与者选错的几率。知道原来群体中还有像自己一样观点和大家不一致的人,给了参与者坚持自我的勇气。
类似实验几十年来被重复了多次,都得到了相似结果。这些结果证明,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合群的人,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是多么重要。
一个群体中必须要有多种多样的声音。不同观点相碰撞会促使群体中的个人站在更多立场和角度上,用更严谨的态度审视自我,审视整个群体。
有反向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融入群体的时候,心态也往往随之变得不够开放。所以值得我们担忧的不应该是自己不够合群。反倒是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合群了?我是不是不够特立独行?我是不是没有放开怀抱,去听多种多样的声音?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