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 Every Page by Robert A. Caro
本期《纽约客》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文章作者Robert Caro今年83岁,是一位专注于非虚构写作的美国记者。他曾经获得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包括终生成就奖)、三次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以及其它大大小小各种奖项。
80多岁的老爷子,获奖无数,按照一般人推测,Caro应该是著作等身了吧?不,人家一共就写了两部书,而且第二部到目前为止还没写完。
第一部书《The Power Broker》是Caro为纽约政治家Robert Moses写的传记。他从1966年左右开始构思动笔,直到1974年才完稿出版。这本书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传记文学之一。
《The Power Broker》出版后,Caro的目光转向了当时刚逝世不久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他可能也没预料到,约翰逊的传记竟会耗去自己的大半生时光。
这部名为《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的书计划共五卷,第一卷在1982年出版,第二卷在1990年,第三卷在2002年,第四卷在2012年。至于第五卷嘛,Caro说他还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从出版时间可知,Caro写一本书,基本要花8-10年时间。为什么这么久?最简洁的答案来自这篇文章的标题——因为他需要“turn every page”。
“turn every page”译成中文是“翻开每一页”。这是什么意思呢?Caro在文中讲了个小故事。
1959年,Caro还是一名在报纸《Newsday》工作的小记者,干的是最底层的活儿。他每周六都会在社里值班,假如有人打电话爆料,他就负责将其记到备忘录中,等“真正的”记者上班时跟进写报道。
一个周六,恰逢报社的夏日集体野餐活动。所有人都去参加了,只剩Caro值班。他接到了一位政府官员的报料电话,说可以提供一批和当时备受关注的一件大新闻有关的文件资料,希望报社能立马派个记者去查阅。
当时没人有手机,Caro联系不上任何一位记者,只好自己去。他坐在那位官员安排的会议室里,一页页翻阅文件,从星期六晚上一直看到了星期天一大早。
翻阅政府文件,恐怕是全世界最枯燥的事之一,但Caro却看得兴致盎然。他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可供撰写报道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按惯例写进备忘录后,Caro便回家了。
每周一是Caro的休息日。但在这个周一,他一大早就接到了报社主编秘书的电话,催他赶紧来办公室。原来,主编看到了Caro写的备忘录,对他挖掘信息的能力大为惊叹,立马安排他去做调查记者。
Caro有点儿没把握,因为自己还从没干过调查记者的活儿。主编便对他说了句影响他一辈子的话:“Turn every page. Don’t assume anything. Turn every goddam page(翻开每一页,不要对任何事想当然,翻开他妈的每一页).”
此后,“turn every page”就成为了Caro的座右铭。在写作人物传记时,他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大部分资料是连篇累牍的报告、书信、行事历和账单,看似无聊至极。但是,Caro依然会仔细翻阅每一页,常挖掘出惊人发现。
纪念林登·约翰逊的约翰逊博物馆中收藏着有关这位美国总统的大量原始文件。这些文件放在40000个文件盒里,每个文件盒中平均有800页资料。每一天,Caro都要翻阅十几个盒子,从大量无用过时的内容里,试图找到有趣的信息。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些资料为他揭示了许多被其它约翰逊研究学者所忽略的历史。比如,他发现约翰逊在当国会议员时,通过主持分配德州石油大亨捐赠给议员的政治献金,从而地位迅速崛起。
“turn every page”不仅指翻阅纸质资料,对人物采访也同样适用。为了解约翰逊的少年时代,Caro来到了他的家乡Johnson City。
Johnson City是个只有几百居民的德州小镇,已经有无数记者在Caro 之前来到这里,采访约翰逊的故事。小镇居民们把记者爱听的逸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但Caro总觉得,他们说得不够深入。
为了真正理解约翰逊成长的过往岁月,Caro决定把家直接搬到Johnson City。他和妻子在这个小镇上住了三年多时间。镇上居民终于渐渐对Caro敞开心扉,告诉了他许多从来没有公布于世的有关少年约翰逊的事。
在文中,Caro还讲了好几个类似这样的故事。他说,打算写完约翰逊的传记后,再写一本回忆录,讲讲自己的采访和写作生涯。
但Caro也意识到,83岁的他或许来不及写这本回忆录了。所以,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把自己关于写作、关于调查研究的想法分享给感兴趣的人们。
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和这期《纽约客》上讲大数据妨害新闻业的那篇对照看。现代社会以结果为导向。我们希望能看到结果,而且要越快越好。所以新闻业也好,其它行业也好,不得不被数据推着往前跑。
人也是如此。许多人大谈事业理想,但掩饰不住背后的焦躁和欲望。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文字,都在叫嚣着“快,快,快!”:快点拿下项目、快点赶上风口、快点得到投资、快点发大财。
所以,能看到还有Caro这样“慢”的人,感觉好惊喜。慢慢研究,慢慢写书,慢慢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看到辛勤劳动换来丰收成果,慢慢超过那些“快”的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