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Question by Joshua Rothman
世界在变好,还是变坏?不少人总觉得,比起昔日的流金岁月,现在的世界乌烟瘴气,问题多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本文介绍了认知学家Steven Pinker的新作《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Pinker认为,当今世界与过往相比其实大有进步,但在人们的感觉里,总是今不如昔。
导致这种感觉的原因很多。比如新闻媒体总将注意力集中于负面报道;网络媒体放大了人对负面消息的感觉;人们往往倾向于遗忘过去不好的事情,而记住好的事情;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而老人总爱给年轻时的记忆镀上一层金,等等。

文中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这里记录一下。
1)Q.O.L & S.W.B
Q.O.L是“quality of life”的缩写,即生活质量;S.W.B是“subjective well-being”的缩写,即主观幸福感受。
生活质量与主观的幸福感受关联甚深,但并不总是一致。
比如说,每年出版的年度全球幸福报告发现,当代中国人的Q.O.L较之90年代有了大幅提高,但S.W.B却并未随之提高;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拉美国家的Q.O.L较低,但S.W.B却很高。对美国来说,从1972年开始,S.W.B就停滞不前,甚至有了些许倒退。
为什么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们却不觉得更幸福呢?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幸福感是有一个既定值的。
买新车、换大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暂时提高幸福感,而一旦对这些事物习以为常,幸福感就会回到原先的既定值。
有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或许可以让幸福感的提升维持更久,比如结婚、移民到easy模式的国家,等等。但最终,我们的幸福感会回到原位。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幸福感却不一定随之改变。人们也因之总在不停寻找新的刺激,让自己感到更幸福。
这个观点我在生活中感同身受。吃大餐、买包包、去旅游,带来的幸福感都是一时的,而且幸福感的阈值越来越高。曾经有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总想换个环境就好。真换了环境,发现工作压力减轻了,但也有了新的烦恼。
虽然文中并没提到,但很想知道有没有提高幸福感既定值的方法。
在我周围,有朋友生活里总不缺小确幸,也有朋友不管在哪儿都爱抱怨。前者幸福感的既定值一定很高,而后者就很低。如果有方法提高幸福感既定值的话…
2)巫师(The Wizard)& 预言家(The Prophet)
另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观点。人们对当下的判断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Charles Mann在《巫师与预言家》这本书中,写到了两种看待未来的方式。
Mann以二十世纪的人口问题研究者William Vogt和Norman Borlaug为例。Vogt是“预言家”,他预测,除非全球人口增长显著减缓,世界将会陷入饥荒;而Borlaug则是“巫师”,他认为通过农业革新,人口不管如何增长,都能填报肚子。
巫师和预言家就是这样两种对待未来的态度,前者认为,通过创新可以改变未来;而后者认为,要避免未来的不幸,现在必须作出牺牲。
比如拿全球变暖来说,提倡开发新能源和地球工程的是巫师,建议要大幅度削减人类现有利用资源的便是预言家。
我看,在个人生活中也有巫师和预言家之分。很多人都在担心养老或医疗问题,巫师们认为解决方式是想法挣更多钱,预言家则觉得要从现在开始积极省钱。
乐观的巫师和悲观的预言家并无正误之分,两种态度都是必需的。但站在巫师的一方,还是预言家的一方,显然也会影响我们对当前生活感受的判断。
就我自己而言,还是希望能成为巫师吧,至少造型比较帅气不是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