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来写一下最近在读的这本《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很巧,这本书正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作者李翊云(Yiyun Li)将读过的书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与逝去的作者展开一场隔空对话。
我最早是从《The New Yorker》上知道李翊云的。她来美读研后才决定开始用英文写作,结果成为了专业作家。我曾在美国念过新闻学的研究生,知道对英语是第二语言的人来说,要写出流畅的英语文章有多难——不仅要掌握大量词汇和语法,还要具备英文的思维方式,以及一点语感和反复、反复的练习。我虽然常看英文小说和杂志,但自己下笔时依然磕磕绊绊。从这点来讲,李翊云值得佩服,所以我常找她的作品来看。
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太喜欢她的作品。她笔下惯常以中国和中国人为主题,但总带着一丝消极。并不是我看不得有关中国的负面故事——我其实挺爱看的,尤其是关于曾经那十年的一切。但我爱看的故事写得深刻具体,让人感同身受;而李翊云笔下的描写总是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甚至让人觉得她只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而硬塞进那些内容。
带着这样的情绪,我看了这本《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在这本书里,李翊云再没有浮光掠影式的描述。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展露出来,不隐瞒亲人的压力,成长的挫折,一贯的悲观抑郁和自杀倾向。她在阅读中隐藏自己,脱离这个世界,又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袒露心扉,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过去可能误解了李翊云。每个人的眼睛看到的世界都不尽相同。我总觉得李翊云笔下的中国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和其它作家写得不一样,却没想到,她写的就是她所看到的世界。读书可以让人破除自我的狭隘,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可是当我发现她的描述和我认知的不一样时,却主观认为是她强加上去的。孤独又敏感的她看世界总带着一层灰色,那层灰色是进入她的世界的钥匙,我却将之弃之不顾。
像李翊云读书认识了她自己一样,我从这本书中认识了我自己。李翊云在书里写到了她读《傲慢与偏见》,从她的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