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ck
by
Ed Caesar
2019年4月,一颗黑色的星星降临人间。它是一块网球大小的钻石原石,重1758克拉,被包裹在一层黑色碳皮里。这颗星星被命名为“Sewelô”,意思是“罕见的发现”。Sewelô是历史第二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原石。

钻石号称珠宝之王,不过,这顶王冠是在最近的一百年才由戴比尔斯(De Beers)集团为它戴上的。王者该是高高在上,任由人赞美膜拜,可钻石这位珠宝之王倒是很亲民,闪现在几乎每一位中产阶级未婚妻的无名指上。
印度商人从公元前三世纪起开始交易钻石,但那时它主要是作为雕琢其它宝石的工具。147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送给未婚妻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位给老婆送钻戒的男人。不过,还要等到将近400年后的1866年,当南非发现金伯利钻石矿的时候,全世界才兴起第一波淘钻潮。
1888年,控制钻石开采、制作和销售的戴比尔斯集团成立。它几乎垄断操控了全球的钻石市场,把钻石渐渐推送上王座。
20世纪初期,人们对用这种闪闪发光的透明小石头制作的首饰没多大兴趣。戴比尔斯为此雇用了一家美国广告公司来打开市场。他们商定营销策略,将钻石定位成“唯一适合中产阶级男人求婚用的珠宝”。
负责撰写广告文案的Frances Gerety回忆说,在过去,美国女人希望从未婚夫那儿得到的礼物是洗衣机或者汽车,她们觉得买订婚戒指等于“把钱扔进下水道”。为改变女人对钻石的看法,Gerety创造了“钻石恒久远(A diamond is forever)”这个口号。他们还将钻石首饰租借给名流显贵佩戴,让钻石成为价值和身份的象征。

戴比尔斯的营销很成功,市场对钻石的需求大大增加,钻石产量也随之步步高涨。1920年代,全球钻石原石年生产量在300万克拉左右,到1970年代末,生产量攀升到了5000万克拉。随着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富裕国家的加入这场钻石热,2017年的钻石原石产量达到了1.5亿克拉之多。
这么看来,钻石这位珠宝之王的珍稀可以说是戴比尔斯集团制造的一场集体幻觉,但人类本就依靠幻觉才能生存。我们把钻石奉若至宝,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内在价值,不是因为它对我们有何宝贵之处,而是因为别人觉得它宝贵。
不过,我也不赞同很多人的说法,把钻石简单否定为一场营销骗局。其实被人类社会赋予高价值的大部分物品都和钻石一样,是一场幻觉。这些幻觉或许是必要的。这世上99%的人都做不到超凡脱俗,我们需要“别人觉得宝贵/高级/深度……”的那个部分。这种感觉不从钻石上获取,也得从别的什么上获取。
好,接下来我马上要打一下自己的脸。虽然才说钻石不算珍稀,这是指一般钻石而言。有一类钻石,确实罕见而珍贵,那就是一颗即有数百克拉的超大钻石。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钻石是1905年在南非发掘出的3106克拉的库利南(Cullian)钻石。它被切割打磨成几颗,现在闪耀在英王的权杖和王冠上。

库里南之下,克拉数排名第二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这颗Sewelô钻石。Sewelô是加拿大钻石开采公司Lucara在非洲博茨瓦纳运营的Karowe钻石矿中发现的。Karowe是座神奇的矿脉,在Lucara开采它的七年间,这里已经产出了数十颗超大克拉钻石。
在Sewelô之前,Karowe矿还发现了一颗1109克拉的纯净钻石。这颗钻石被命名为“Lesedi La Rona”,意思是“我们的光”。此外,这里还产出了15颗重量在300克拉以上的大钻石。
是因为Karowe矿备受上天眷顾?还是它所处的地质条件十分特殊?这些都是可能因素,但Lucara公司相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改革了开采分拣钻石原矿的方式。
其实早在1970年,戴比尔斯集团就发现了Karowe矿。当时戴比尔斯的勘探人员认为这里的钻石蕴藏量不够丰富,没有开发价值。Lucara公司的团队检查1970年的样本后发现,许多钻石原石在采样过程中被弄碎了,而戴比尔斯的数据模型没有包括这些被弄碎的大钻石。
开采分拣钻石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碎矿石的过程。专业机械先将从矿里挖掘出的大块岩石打碎成小石块。这些小石块由传送带倾倒至某种特定的混合液体中。普通的石头会浮在水面上,而含有钻石的石块则会因为密度较大沉到水底。
这些沉到水底的石块经过酸液清洗,再次重复打碎和液体筛选的过程,直到最有可能蕴含钻石的原石被提取出来,进入人工分拣环节。
Lucara公司的科学家意识到,这种传统方法会毁掉Karowe矿生产的大钻石。他们改变策略,引入机场安检用的大型X光机来检验原石。在采用新系统的第一个星期,X光机就发现了一颗296克拉的大钻石。六个星期之内,X光机发现的所有大型钻石的总价值就让购买这套系统花的钱回本了。
巨大的钻石价值倾城,是稀世之珍,可有意愿有实力买得起这种钻石的潜在顾客同样稀少。前面提到的世界最大的库利南钻石,就在市场上等待了两年才被南非Transvaal政府买下。Lucara公司找到了发现大钻石的矿场和技术,可更要紧的是,它还得想办法把这些大钻石用个好价钱卖出去。
依照传统,钻石原石都是通过凭邀请函才能参加的内部拍卖会上,拍卖给钻石加工商,但Lucara公司没打算遵照这个流程。在发现Lesedi La Rona巨钻之后,它剑走偏锋,授权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进行一次公开拍卖。
Lucara公司高管说,这样做是想看看会否有富裕的收藏家把这块钻石原石当作一件艺术品收藏。这种叛逆的做法激怒了传统钻石行业,针对Lesedi La Rona钻石颜色分级不够理想的谣言四起。最终它在拍卖会上只叫到6100万美元,没达到Lucara原定7000万美元的底价。
这以后,Lucara的高管四处寻访,想为Lesedi La Rona找一位私人买主。这块超级巨钻经过了太多潜在买主的玩赏,在一次又一次被人欣赏、评估和鉴定的过程间,它的神秘性不知不觉渐渐流失,市场价值随之渐渐被消磨。用行话来说,Lucara高管的做法是“烧掉了这块钻石(burn the diamond)”。最后,Lucara无奈同意美国老牌钻石公司Graff用53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它。

对这次新发现的Sewelô钻石,Lucara公司不希望重蹈覆辙。为了不再次“烧掉钻石”,很多公司老客户都没能亲眼看到这颗黑色的钻石之星。
但Lucara显然也不愿就此臣服于戴比尔斯集团引领的传统钻石世界。今年1月,它宣布和奢侈品巨头路易威登合作。路易威登拥有Sewelô的50%,Lucara和另一家钻石切割公司共同拥有剩下的50%。
路易威登打算用这个方式高调进入珠宝市场,而Lucara则希望借此获取路易威登的富人客户资源。路易威登会在全世界巡回展出Sewelô,之后再将它切割加工成钻石首饰。这一次,Lucara扰乱传统钻石市场的策略看来是成功了。
大钻石该怎么卖出去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回看刚写的文字和查的资料,我发现非常奇怪的一点。大部分关于钻石的文章,都在讲它的4C,它有多大,值多少钱,产业链、拍卖会、品牌、营销、市场、广告。
作为装饰品的钻石,美是它唯一的价值,但很少有文章仔仔细细描述钻石本身的美。最多也就那几个翻来覆去用滥了的词汇,比如璀璨夺目、纯净无暇,等等。人们给钻石编织的幻觉,遮掩住了它本来的面目。

大部分钻石形成于10亿到35亿年前。那时候地球上只有一块超级大陆,光合作用正渐渐让氧气释放到大气层中,海洋中漂浮着单细胞生物。在地下深处,距离地面150公里到250公里的地幔里,钻石在高温高压下成长。
数千万年到1亿年前,恐龙或许已经称霸地球,或许已经灭亡,火山运动才把这些亮晶晶的小石头带到地层表面。它们在那儿静静躺着,一直躺到地球24小时时钟的最后零点零几秒,才被人类发现,第一次见到阳光。
我也有一颗小小的钻石,在阳光下,它散发出无数星星点点的虹彩。好像它是为阳光而生的,好像它是阳光凝结成的实体。这小小阳光在黑暗地底待了几十亿年,或许就为这一刻能在真正的阳光下闪亮。
钻石被附加了很多价值,制造了一场举世幻觉。我没法判断钻石是否值得人们为购买它掏出的钞票,但我想,这颗小石头,所有这些在黑暗中依然阳光明媚的石头,值得它所经历的数十亿年的时间。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