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an by John Lahr
1999年上映的《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是一部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也不会过时的好片子,导演是英国人Sam Mendes。
《美国丽人》是Mendes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他也因之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拍《美国丽人》时,Mendes只有33岁。他说,那是自己第一次拍电影,连什么时候喊“Action(开机)”都不知道,还是问了摄影师,才胆敢喊出了那第一声“Action!”。一幕戏结束,所有工作人员都站在那儿眼巴巴看着他,Mendes才想起自己忘了喊“Cut(停)”。
第一天拍摄结束,Mendes觉得从地点,到服装,到画面,就没有一处细节是对的。回忆当时的情形,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既然所有都不对,那就没有借口不重来一次。
他找到电影出品方梦工厂,要求重拍。梦工厂同意了Mendes的请求。逐渐找到电影感觉的Mendes矫正了所有不对的地方,最终,获得5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丽人》诞生了。
我曾在电视行业工作过,知道影视戏剧业中虽然有不少年少成名者,但导演却往往需要时间打磨。毕竟做导演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品位,他还得了解和发掘每一个演员身上的特点,指挥和带领数百人的团队共同工作。
所以,看到文中写《美国丽人》竟然是Mendes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样成熟的作品竟然是一个连开机都不敢喊的导演拍出来的,简直难以置信。
特别想知道,当时年纪轻轻的Mendes从哪儿寻来的导演天分。文章给出的答案让我有点意外,但想想又觉得,嗯,有道理。
答案是,Mendes的导演能力是从与有精神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培养起来的。他母亲是个出版社编辑,野心勃勃却脆弱敏感。在Mendes年幼时,母亲第一次精神病发作,当时她逼着父亲给白宫打电话,要求停止越南战争。
父母离婚后,Mendes主要跟着母亲生活。虽然母亲的精神病不是每时每刻发作,但她时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因此,11岁的Mandes要时刻关注母亲的精神状态。今天,她表现得似乎理智清醒一些,但下一天,她好像又有陷入疯狂的倾向。万一母亲发作了,他就需要打电话给社会服务人员。
Mendes还得处理母亲病发时造成的各种麻烦。比如有一次,母亲竟然拍下了一栋200万英镑的房子,Mendes不得不去和对方谈判,取消拍卖合同。
Mandes说,小时候的自己就像安装了雷达,一直跟踪着母亲的一言一行,分析她的喜怒哀乐。在他后来的导演生涯中,关注每一个演员每一处细节的能力,就是从这时发展起来的。
拥有这样的母亲,Mendes唯一的救赎是想象。他对学校的功课不感兴趣,除了英语、历史和艺术,别的什么都学不进去。
直到上高中后,Mendes加入了学生板球队,并成为了队长。在领队生涯中,他学会了鼓励每个队员发挥长处,带领队伍相互配合。板球队长的经历,让后来做导演的Mendes知道怎么鼓励团队合作。
进入剑桥大学后,Mendes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在剑桥三年,他一共导演了16部剧。毕业后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戏剧界。
从24岁起,他正式在伦敦做戏剧导演,25岁就获得了英国剧评家圈戏剧奖(Critics' Circle Theatre Award)的最有潜力新人奖。
其实,在拍《美国丽人》之前,Mendes已经执导了二十多部舞台剧和音乐剧,曾获得英国戏剧界最高奖项——劳伦斯奥利佛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的最佳导演奖。
所以,《美国丽人》虽然是他第一部电影作品,但真不是他第一次做导演。知不知道什么时候喊开机不重要,他知道怎样拍出最好的作品就够了。
和他合作过的演员们评价Mendes的最大特点,是他能为演员创造一个“安全屋”一样的环境。在这间屋子里,他同时担当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既控制一切,又鼓励演员自由发挥。
而Mendes对自己的评价更为谦虚。他说,自己必须在团队中,才能成功。他的电影从不像其它导演一样,打上“A Film by xxx(xxx作品)”的标志,因为Mendes认为,一部电影并不属于导演,而是属于整个团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