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bes by Nathan Heller
或许最近几十年来,没有人比中国人更能体会到短时间内城市的变迁。
我的第一个家在成都,就在宽窄巷子旁边。小时候那里是一个横跨好几条街的大型菜市场,肉摊、蔬菜摊、水果摊一字排开,两旁是卖肥肠粉和抄手的苍蝇馆子。小餐馆黑洞洞的,卫生状况堪忧,但味道是极好的。
这番景象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这里已经被打造为和全中国所有仿古街道别无二致的旅游区。青砖黑瓦的川西民居内出售手工水晶、毛绒熊猫和明信片,当然还有哪哪都有的星巴克。肥肠粉店倒是在的,不过已是窗明几净,是游客们拍照,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好背景。
我的第二个家,准确说是住了四年的学校宿舍,在上海的五角场附近。刚到上海时,五角场还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从邯郸路向五角场方向进发,一路上卖各种衣服、小饰品、日用品的小店越来越多,像小商品市场的海洋。印象最深的是广场中心的奇特雕塑,几辆小汽车以扭曲的角度堆叠在一起,还以为要纪念曾在这里发生过的大型车祸。
渐渐地,汽车雕塑被下沉式广场和所谓的五角场“巨蛋”取而代之,一家家小店也不见了,一栋栋拥有明亮玻璃幕墙的购物中心和科技园区在这里拔地而起。
我的第三个家依然在上海,靠近中山公园一带。在我搬到那里时,从中山公园到娄山关路已经是成熟的商业区,高楼林立,似乎已经不再有发展的空间。但这两年回去,发现中山公园龙之梦对面又建起了新的来福士广场。听朋友说,娄山关路一带的商场更是改造得高大上了许多。
自然的变迁要慢慢等待沧海桑田,城市的变迁却是转眼间瞬息万变。
容我怀旧一会儿,现在开始进入正题。本文讲的是美国旧金山这座城市,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变化。不过,这变化并不仅是哪里建了座高楼,哪里又改造成了广场,而是城市精神从融合到分化的转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媒体上第一次出现了“life style(生活方式)”这个词,随之出现的还有“California life style(加州生活方式)”。
加州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文章作者祖父母当时的生活大概可以作为一个样本。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祖父与家境贫困的祖母相识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婚后,他们在旧金山建设起了一座小家。
祖父母的家大门永远打开,教会成员、古董图书商、音乐家、旅行者…彼此背景各不相同、平时没有交集的人们自由进进出出。家中的地板是加热的,没有椅子,人们就随意坐在地上。
在当时,整个旧金山都被这样的氛围笼罩。美国记者、作家Jane Jacobs曾写过《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她反对美国典型的高速路+城郊社区的开发模式,认为城市就应该在混杂和多元中发展。
六十年代的旧金山就是混杂与多元的代表。旧金山的城市建设不是自上而下规划,而靠当地居民自发参与。比如渔人码头附近的吉拉德利广场(Ghirardelli Square)就是如此。
这里本属于吉拉德利巧克力公司。1962年,公司将这块地挂牌出售,有潜在买家表示,想要买下这块地建设公寓大楼。
为了阻止这一计划,本地居民William Roth买下了这块地。Roth与其它居民和商店业主协商,并请来多家建筑公司规划和建设。最终建成的吉拉德利广场有高档饭店,也有街边小店,却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不过,吉拉德利广场只是旧金山融合精神的最后一点火花。六十年代末期,海上农场小屋(Sea Ranch)社区的建设则预示着这种精神开始消亡。
海上农场小屋社区由专业建筑师设计和建设,沿着旧金山湾区海岸延伸,总占地面积5200亩,每亩地的价格在当时是四万美元。
从吉拉德利广场到海上农场小屋,二战后的“湾区梦”也在随之变化。
就在10年前,“湾区梦”还是打破固化的阶层,创造一个流动的公共空间,就像吉拉德利广场那样;而到六十年代末期,阶层开始分化,海上农场小屋的客户们与旧金山城中的嬉皮士已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
渐渐地,旧金山的城市开发愈来愈分化。在九十年代末期,市政府计划改造地标建筑渡轮大厦(Ferry Buidling),最终获胜的方案是在其中设立高端食品店、餐馆和高档写字楼。
一位参与改造的建筑师说:“如果你卖的是高档手工奶酪,那你肯定不愿意和卖廉价面包的店面开在一起”。确实,现在走进这座大厦的游客们,只能看到卖30美元一磅奶酪的食品店,以及与它同档次的商铺。
今天的旧金山,走出家门,进入公共空间,也意味着进入了某一种生活方式。(“To partake of public life in San Francisco today is to be funneled toward a particular kind of living.”)那个各阶层的人混在一起,坐在地板上自由自在聊天吟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者说,美国其它城市也像旧金山一样,越来越分化。比如出生在曼哈顿的孩子,生长在周围全是百万美元公寓和米其林餐厅的街区,所碰到的也都是和他家阶层一样的人们。
我想说,中国也是如此。我曾经的家们越来越美丽,也越来越一致。整齐的街道,宽阔的绿化带,一座座购物中心或精品店,以及一家家网红餐厅构成了它们所在的世界。
但有时候会不由得想,曾经卫生状况可疑的肥肠粉店,曾经大学女生淘宝的小杂货铺,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在一个我没有看见,也不曾注意过的地方,它们应该依然还是存在的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