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

Jul.23 2018 BBC女记者的讨薪之路

这期的四篇文章似乎都很有趣,所以都写了。。。下周出去旅游,下周的只好不写啦。

What Women Want by Lauren Collins

去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政府压力下,公布了年薪15万英镑以上的高收入主播和记者的工资榜单,共有62位男性和34位女性上榜。

榜中收入最高的女性比收入最高的男性一年少挣170万英镑,这激起了BBC女性员工的愤怒,负责中国地区的编辑Carrie Gracie就是其中一员。

BBC共有四位外国地区新闻编辑,两男两女。两位男性中,负责中东地区的Jeremy Brown年薪在15万到20万英镑之间,负责北美地区的Jon Sopel在20万到25万英镑之间。而Gracie的年薪只有13万5千英镑。

Gracie今年56岁。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重庆做了一年英语老师。1987年,她开始为BBC工作,几年后便被派长驻中国。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Gracie经历了离婚、乳腺癌、孩子得急性白血病等事件,但没有一件事影响到她的工作。

2013年,BBC开出一个新的职位——中国地区编辑。Gracie说,当时新闻总编几乎是“跪着请求“她接受这个职位的,并允诺一定会给她与男性同事水平相当的薪酬待遇。

知道自己与男性的外国地区编辑薪资差距如此之大,Gracie一时难以置信。

她纠结多时,在2017年8月给BBC总裁Tony Hall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两个月后,BBC给Gracie开出了薪水上涨33%的offer,但依然无法与她的男性同事比肩。Gracie拒绝了,她转而正式进行上诉。

今年1月7日,Gracie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她将辞去中国地区编辑的职务,因为BBC的薪资结构“神秘且不合法”。

Gracie的公开信推动了英国议会参产BBC的薪资结构。1月底,议会召开了听证会。BBC拒不承认自己在发工资这件事上搞性别歧视。

争论的焦点之一是,Gracie负责的中国地区和男同事Jon Sopel负责的北美地区的工作是否可以类比。Gracie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报道中国地区需要克服语言、文化等诸多障碍,实际上比北美地区更具挑战性 。

BBC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如果拒不承认男女薪资不平等的事实,它的形象将大受损害;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按照法律,它需要补足女性员工们在过去六年里少拿的薪水。

BBC的130多位女性编辑记者成立了“BBC Women”组织,互相帮助,并且通报工资信息(许多男性也提供了他们的信息),以求薪资公平。

据“BBC Women”估计,到今年7月,已有上千位女性员工要求BBC重审她们拿到的工资数额是否合理。
在这巨大的压力下,BBC终于扛不住了。6月29日,Gracie和总裁Tony Hall和解,他们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在生命中,BBC向Gracie道歉,并对她进行经济补偿。

7月中旬,BBC发布了新一年的高收入员工薪资报告,报告中的女性员工人数比去年多了许多,虽然最高收入的前十二位仍然是男性。

获得胜利的Gracie已从BBC彻底离职,她决定将补偿的40万美元捐给专为底层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的慈善组织Fawcett Society。Gracie讨薪的故事算是圆满收场。

Gracie终于获得了应属于她的报酬,但更多的女性依然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据统计,在美国女性的一生中,她挣的钱比同职业的男性可能要少50万到150万美元。

虽然“equal pay for equal work(同工同酬)”已经写进法律文本好几十年了,看来要实现这一点,或许还需要好几十年。

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28岁餐馆服务员:美国最年轻女性国会议员?

Left Wing of The Possible by David Remnick

28岁的Alexandria Ocasio-Cortez在几个月前还是纽约一家墨西哥餐馆里的服务员。但今年6月,在纽约州第14区的初选中,她打败资金充足、经验丰富的对手Joe Crowley,赢下了民主党提名。今年11月,Alexandria有望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的女性国会议员。

Alexandria出生于纽约Bronx区的一个波多黎各家庭,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为了让她获得更好的教育,父母凑钱在富裕的好学区买了套小公寓。

在几乎全是白人的好学校里,Alexandria是为数不多的有色人种,但她一心埋头于功课中。高中毕业后,她考入波士顿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后来又转入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

变化发生在Alexandria大二那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失去了家庭栋梁,母亲开始做起了清洁工和开校车的活儿来赚钱,家中的房子还因欠债而差点被拍卖。

毕业后,为了给家里尽快多挣点儿钱,Alexandria开始做餐馆和酒吧服务员。这段贫穷的经历既让她感到羞辱,又给了她动力。

从上大学到做餐馆服务员的这段时间内,Alexandria时常参与政治活动,比如帮Berine Sanders的竞选活动联系场地,做上门拜访等等。

Berine Sanders的竞选失败后,他团队中的一些人建立了一个叫Brand New Congress(B.N.C)的组织,目的是推选一些富有“Berine精神”,有潜力参与两院竞选的候选人。

Alexandria的弟弟替她向B.N.C投了一份简历。她的年轻、性别和种族背景以及曾参与政治活动的经历引起了B.N.C的关注。B.N.C派来成员为她进行各种培训,教她如何参与竞选。

Alexandria的对手是有多年经验的民主党议员Crowley。面对黄毛丫头Alexandria,Crowley显然过于轻敌。三次候选人辩论,他有两次都没到场。与此同时,Alexandria却在一个一个电话,一家一家拜访地拿下阵地。

在竞选的一年间,Alexandria的团队打了17万个电话,拜访了12万户人家,发出了12万条短信。许多人认为,Alexandria的成功来自于她鼓动了许多以前不参与投票人都来为她投票。

Alexandria的当选在美国政坛这潭水中投下了一块石头。她说自己是民主党中的“社会主义者”,代表着Bernie Sander式的极左派。《纽约邮报》对她当选的报道标题是《Red Alert(红色警报)》。不说共和党,即使民主党内建制派人士也对她的当选表示不安。
对当代美国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冷战时代,不知道“社会主义”这个词听在老一代美国人耳朵里意味着什么。

给这些年轻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历史事件,可能是08年的经济危机。因此,比起社会主义来,他们对资本主义倒更为不满。哈佛大学对18岁到29岁年轻人的一项调查表示,51%的受访者都不支持资本主义。

不过,Alexandria和这些年轻人所说的“社会主义”和人们想象中“老大哥”式的社会主义并不相同。Alexandria的偶像不是马克思,而是肯尼迪总统。

这些左派们的“社会主义”其实是对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的反对,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想象更类似于北欧国家——高税收、高福利、全民医疗、免费教育,等等。

因此,政客和媒体大可不必紧张,Alexandria当选并不意味美国有一天会成为“红色美国”。不管是她,还是川普的当选,不过是长久以来的社会问题浮上表面而已。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那就要看他们各显神通了。

2018年7月20日星期五

Jul.23 2018 你觉得这个世界在变好,还是在变坏?

The Big Question by Joshua Rothman

世界在变好,还是变坏?不少人总觉得,比起昔日的流金岁月,现在的世界乌烟瘴气,问题多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本文介绍了认知学家Steven Pinker的新作《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Pinker认为,当今世界与过往相比其实大有进步,但在人们的感觉里,总是今不如昔。

导致这种感觉的原因很多。比如新闻媒体总将注意力集中于负面报道;网络媒体放大了人对负面消息的感觉;人们往往倾向于遗忘过去不好的事情,而记住好的事情;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而老人总爱给年轻时的记忆镀上一层金,等等。
Steven Pinker, 发型不错

文中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这里记录一下。

1)Q.O.L & S.W.B

Q.O.L是“quality of life”的缩写,即生活质量;S.W.B是“subjective well-being”的缩写,即主观幸福感受。

生活质量与主观的幸福感受关联甚深,但并不总是一致。

比如说,每年出版的年度全球幸福报告发现,当代中国人的Q.O.L较之90年代有了大幅提高,但S.W.B却并未随之提高;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拉美国家的Q.O.L较低,但S.W.B却很高。对美国来说,从1972年开始,S.W.B就停滞不前,甚至有了些许倒退。

为什么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们却不觉得更幸福呢?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幸福感是有一个既定值的。

买新车、换大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暂时提高幸福感,而一旦对这些事物习以为常,幸福感就会回到原先的既定值。

有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或许可以让幸福感的提升维持更久,比如结婚、移民到easy模式的国家,等等。但最终,我们的幸福感会回到原位。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幸福感却不一定随之改变。人们也因之总在不停寻找新的刺激,让自己感到更幸福。

这个观点我在生活中感同身受。吃大餐、买包包、去旅游,带来的幸福感都是一时的,而且幸福感的阈值越来越高。曾经有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总想换个环境就好。真换了环境,发现工作压力减轻了,但也有了新的烦恼。

虽然文中并没提到,但很想知道有没有提高幸福感既定值的方法。

在我周围,有朋友生活里总不缺小确幸,也有朋友不管在哪儿都爱抱怨。前者幸福感的既定值一定很高,而后者就很低。如果有方法提高幸福感既定值的话…

2)巫师(The Wizard)& 预言家(The Prophet)

另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观点。人们对当下的判断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Charles Mann在《巫师与预言家》这本书中,写到了两种看待未来的方式。

Mann以二十世纪的人口问题研究者William Vogt和Norman Borlaug为例。Vogt是“预言家”,他预测,除非全球人口增长显著减缓,世界将会陷入饥荒;而Borlaug则是“巫师”,他认为通过农业革新,人口不管如何增长,都能填报肚子。

巫师和预言家就是这样两种对待未来的态度,前者认为,通过创新可以改变未来;而后者认为,要避免未来的不幸,现在必须作出牺牲。

比如拿全球变暖来说,提倡开发新能源和地球工程的是巫师,建议要大幅度削减人类现有利用资源的便是预言家。

我看,在个人生活中也有巫师和预言家之分。很多人都在担心养老或医疗问题,巫师们认为解决方式是想法挣更多钱,预言家则觉得要从现在开始积极省钱。

乐观的巫师和悲观的预言家并无正误之分,两种态度都是必需的。但站在巫师的一方,还是预言家的一方,显然也会影响我们对当前生活感受的判断。

就我自己而言,还是希望能成为巫师吧,至少造型比较帅气不是吗?


2018年7月18日星期三

网络购物改变中国


Delivering Modernity by Jiayang Fan

《纽约客》真的很爱中国选题。至少从去年年初开始订阅,到现在这一年半以来,我感觉在世界各国报道中,写中国的篇目最多。

本期这篇讲的是中国的网络购物,具体一点来说,是京东的故事。不过读完后反而有点小失望,因为很多内容对国人来说并不新鲜。所以,这里就只记录一些作者进行探讨的部分。

1)网络购物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

据分析师预测,未来两年内,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有望会翻倍,大部分增长将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因此,京东正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招收熟悉当地情况和人脉的本地人来送货和做推广。

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只有极少数人有电脑,但几乎所有人都有手机。农村人对网络的认识跳过了电脑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数字时代。用手机上网购物在农村日渐流行。

曾经在中国,购物只是为维持生活而不得不进行的行为。农村人只能在赶集的时候买卖必需品;好一点的也不过是去供销社或百货公司,有什么就买什么。

网络购物让农村人接触到的商品极大丰富起来。购物不再只是用于维持生活,而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以及一种自我身份的表达。

在以前,对很多偏远农村的人来讲,属于某一个村子或某一个家族,可能是他们唯一的身份。而现在,在网上买了什么,买的什么品牌,也成为了一种表达身份的方式,购买同样东西/品牌的人,彼此有更强的认同感。

2)网购奢侈品与城市人的社会地位

其实,品牌一直想要创造的就是购买者的身份认同感。最能让人表达身份,产生认同感、得到一种虚幻的“地位”感的,就是奢侈品了。

中国近几年来一直是奢侈品消费大国,去年全世界32%的奢饰品都是中国人购买的。而且网购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特别迅速。

京东负责奢侈品销售的 Belinda Chen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西方的小5-10岁。他们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认识到了许多奢侈品牌,因此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购买。

对欧美人来说,或许从祖母辈开始就固定去Bergdorf(美国高档精品店买车食品)购物,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会去类似的商场买奢侈品。中国消费者并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更易于说服他们在网上买奢侈品。

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实体店的奢侈品往往通过华丽的店堂和精心的服务来提供奢侈体验,让购买者感觉自己的钱实时得到了“回报”。

如何让网上购物也给购买者带来奢侈体验呢?京东创造了白手套送货服务,顾客订购的奢侈品由穿西装、打领结、戴白手套、样貌帅气的司机为他们奉上。同时,白手套们还可以根据顾客要求,将货物送到顾客所在的公司,让他/她可以立即得到众人艳羡,增加“地位”感。


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网络购物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

2018年7月6日星期五

July 9&16 2018 一个美国主播的直播生活

本期双周刊,封面很清凉,好想做这只狗啊......

No More Secrets by Adrian Chen

今年23岁的Paul Denino有一份现在最时尚的职业:直播平台主播。直播内容很简单,就是Denino自己的生活。

每天下午两点左右,Denino会以“Ice Poseidon”的名字,进行2-6小时的直播。

有时候,他会播送一些特别内容。但大部分时间里,他直播的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23岁大男生通常所做的一切:约会、泡吧、抽大麻。

直播里的Ice Poseidon常常是个让人恨不得揍他一顿的臭嘴佬,但也因此很受欢迎。无论何时何刻,总有上万人在观看他的生活。他的粉丝甚至有一个专属名字——“紫色军团”。
Paul Denino (网名Ice Poseidon)的Youtube主页
职业化的直播是从2011年游戏直播平台Twitch的诞生开始的。Denino的直播之路也始于Twitch。

Denino是个害羞又尴尬的小孩,曾被父母认为精神有点问题。12岁时,一位邻居带他进入了网络游戏《RuneScape》的天地。Denino建立了一个叫Ice Poseidon的账号,从此沉浸于游戏世界中。

高中毕业后,Denino在一家餐馆帮厨,但更多的精力依然投入在游戏里。2013年,他开始在Twitch上直播自己在《RuneScape》中的冒险,很快,他就从中得到了一个月700美元的固定收入。那时,餐馆开除了他,Denino便决定以游戏直播为业。

直播游戏让Denino暂时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但他与外界也越来越隔离。2016年,《Pokemon Go》发布后,他试着直播自己上街抓Pokemon的过程,反响不错。

当年年底,Denino因为在直播中泄露了别人的电话号码,而被Twitch禁播。他干脆搬到洛杉矶,在Youtube上开了频道,从直播游戏转为直播自己的生活。

Denino很快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粉丝,Reddit上还开辟了他的专属讨论区。这些粉丝对Denino的生活津津乐道,连他身边的经纪人、助手和朋友在粉丝群中也拥有固定的绰号。
截了一张Denino最近直播的画面,总觉得他看上去有几分神经质
Denino直播生活,生活也被直播所控制。他的女友Caroline也是一位主播。Denino的粉丝认为,Caroline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和Denino交往的,便强烈要求他俩分手。

为了促使两人分手,粉丝们发起了抵制Denino直播的活动。那段时间,Denino直播的观看量和收入都下降了三分之一。最终,他不得不和Cariline分手。

但是,Denino并未真正放下这段恋情。最近,他又悄悄和Caroline私下来往,在粉丝中再次激起了新一轮的怒火。

直播的生活不仅不得自由,还会遭遇更多出乎意外的麻烦。Denino碰到的最大麻烦就是”SWATing”。

SWAT是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的缩写,意即警察特别行动小组。有些直播观看者会打911报假警,将SWAT小组引到直播者所在的地方,以此取乐。这样的行为就叫“SWATing”。

有一段时间,Denino天天遭遇SWATing,有一次甚至导致他所在的机场关闭了几条跑道。

Denino不得不向粉丝求助。最后,粉丝中的一些黑客帮他追踪到了多次SWATing的始作俑者,一个身在波兰的小男孩。Denino将这个信息提交给FBI,针对他的SWATing总算告一段落。

但是,那段被SWATing的经历还是给他留下了阴影。现在,一听到警车声,Denino的脸上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恐惧的表情。
据说Denino的净值达到了47.3亿美元...
本文题目《No More Secrets》。作者的言下之意是,直播生活让Denino付出了毫无隐私的代价。不过我倒是觉得,只要是需要靠一份工作来糊口谋生的人,生活总会因为工作而或多或少的改变。
虽然直播将Denino的生活改造得面目全非,但也给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相比之下,太多普通上班族,为了每个月月光的收入,不得不牺牲时间,牺牲爱好,讨好老板,讨好同事。生活都不易,Denino已经是幸运儿。毕竟世界上有几个人能随心所欲地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呢?


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Jul.2 2018 寻找塔斯马尼亚虎

Paper Tiger by Brooke Jarvis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陆地面积将近7万平方公里。在18世纪英国殖民者到达这里前,这片土地上的人类与动物已经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一万年。

因此,塔斯马尼亚岛是许多“神奇动物”的栖息地,塔斯马尼亚虎就是其中之一。

它学名袋狼,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因为身上长着类似老虎的斑纹,所以俗称为塔斯马尼亚虎。

塔斯马尼亚虎曾被认为是杀害羊群的罪魁祸首。当时的殖民地政府用奖金鼓励人们大肆捕杀。

1906年,政府发出了58笔奖金(一具尸体换一笔奖金);1907年,421908年,171909年,2。之后,这项奖金再也没发出去过。

1936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本杰明因为动物园管理员的疏忽死去了。她的死,标志着这一物种的灭绝。

当塔斯马尼亚虎随处可见的时候,人们说它“愚蠢、落后,对社会有极大威胁”。

随着它的数量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发现这种动物的特别之处。1917年,塔斯马尼亚在州徽上画了两只塔斯马尼亚虎的图像。虽然那时人们在现实中几乎已经看不到它的踪迹了。

科学界认为塔斯马尼亚虎已经灭绝,不过,还有许多不甘心的人在寻找它存在的证据。

塔斯马尼亚苍野莽莽,许多人都声称,自己曾看到塔斯马尼亚虎的踪迹。几十年来,有数百起官方记录在案的目击报告,还有更多口头流传的非官方见闻。不过,至今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塔斯马尼亚虎尚在人间。

塔斯马尼亚虎虽然从自然界中消失了,但它在人世间的存在感却比它灭绝之前更加强烈:汽车车牌上、啤酒罐上、矿泉水瓶上,旅游T恤上,你都能看到它长着美丽斑纹的身影。

曾参加塔斯马尼亚虎搜寻队的Bob Brown说:“人类的心理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只有在快要消失时,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it is a problem of the human psyche…that we seem to get interested in animals only as they slide toward oblivion.)。”

在塔斯马尼亚,在澳洲,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每天都有动物处于濒临消失的境地。有的如塔斯马尼亚虎一般美丽神秘,更多的则微弱渺小,不为人注目。


希望现在的我们,能够比生活在塔斯马尼亚虎时代的祖先们聪明一点点。能够感谢和尊重这些动物的存在,不要等它们离开了,再来苦苦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