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Real as It Gets by Joshua Rothman
Thomas Metzinger在19岁时第一次灵魂离体。睡梦中,他突然惊醒,觉得背上有点痒,想瘙痒可手臂怎么也动不了。他努力移动手臂,却发现自己浮了起来,看着睡在床上的另一个自己。在那之后,Metzinger又有了好几次这样的经历。作为一名哲学学生,他试着从哲学和心理学上找出答案。
1983年,心理学家Philip Johnson-Laird在他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一书中写道,人们感知外界不是通过逻辑思考,而是在脑中构建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心理模型。所以,Metzinger的灵魂离体经验可以认为是他的大脑带着他在自己的心理模型中漫游。
瑞士神经学家Olaf Blanke的实验也证实灵魂离体的感觉和大脑有关。当他用电流刺激受试者大脑的某个部位时,受试者感觉自己飞了起来,俯看自己的身体。
由此,Metzinger得出结论:我们不仅将外部世界建构为模型,我们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也建构成模型。这些自我模型并不总是反应现实,它们有时会出错,灵魂离体的感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30多年过去了,现在Metzinger已经是一位出版了好几本书的哲学家。他正和其它科学家一起,研究能否用虚拟现实改变人们构筑的自我模型。他们给这项研究取名叫“虚拟附身(Virtual Embodiment)”。

简单来说,虚拟附身的过程就是你戴上VR设备和动作捕捉装置。在VR里,你能看到一个虚拟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完全是另一个人。你会被要求慢慢做一些动作,VR设备中的虚拟人也会和你同时做同样的动作。一段时间后,大脑被欺骗,你会感觉这个虚拟人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说,你“附身”到了他/她/它身上。虚拟人在虚拟现实中的遭遇也会让真实的你感受至深。
作者尝试了好几种虚拟附身的体验。一次他附身成了实验室门口的机器人。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当虚拟机器人伸出手去碰一件衣服时,他自己的指尖也真的感觉碰到了什么东西。
另一次体验更加奇特,他在虚拟的“自己”和“弗洛伊德”中切换,自己和自己来了一场近20分钟的心理咨询对话,并发现附身的“弗洛伊德”说出了一些自己从未想过的东西。
虚拟附身有实际应用上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真切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例如一个实验发现,让有家暴倾向的人附身到虚拟受害者身上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增强了。

不过,文中更多讨论了它在哲学上的影响。虚拟附身似乎说明,我们的大脑不但不能真实完全的反映出身边的世界,甚至也不能真实完全的反映我们的内心。
Metzinger举了个例子,想象你在全封闭的飞机驾驶舱内,没有窗户,只有大屏幕映现周围的风景。你驾驶着飞机,驾驶舱显示屏上是各种数据:燃油、距离、高度、风力。
这就像你的大脑给你提供知觉、感觉、情绪、记忆,但并没有一个飞行员或“你”坐在驾驶舱中,“你”就是驾驶舱中的各种工具,“你”对外界和自我的感觉就是这些工具所显示数据的总和。
“你”永远无从得知自己是在真实的飞机上,外面的风景和显示屏上的数据都是真的,或者这只是训练飞行员的模拟舱,所有一切都是模拟出来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都跟黑客帝国似的,头戴仪器睡在床上,眼前的一切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但确实需要问问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到底能否完全反映这个世界,反映我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