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

Oct.25 2021 180美元一年,请全世界的专业大师来做你的老师

 Watch And Learn

by

Tad Friend


第一次打开masterclass.com的首页,我有些小小的吃惊和激动。之前听别人说这个网站提供“大师(Master)”教授在线课程,我并不以为意,心想不过是又一家搞噱头的在线教育平台罢了。


​但是打开首页,赫然出现了尼尔盖曼来教你怎么讲好一个故事,詹姆斯喀麦隆教你拍电影,还有戈登拉姆齐教你做他出名的惠灵顿牛排,才知道“大师”这个宣传语还真不算噱头。

我大概是去年年初听说MasterClass这个网站的,现在,它已然成为了全美最火的成人在线教育平台,登上了本期的《纽约客》。


MasterClass的主要用户是被称为“CAT”的人群——有好奇心(curious),有抱负(aspiring),三十多岁(thirty something)的成年人。​据调查,CAT人群最想学习三样东西:一些能激发生活热情的事物;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以及宝贵的人生经验。这三样,MasterClass都不缺。


MasterClass网站2015年上线,当时只有三门课程:达斯汀霍夫曼教表演,詹姆斯帕特森教写作,以及小威廉姆斯教网球,一门课90美元。上线第一天,只有150个人买课,害得网站创始人回家大哭一场。不过,大师上课的名人效应很快就引来了更多用户。


现在MasterClass网站上有300多门课,分为八类,分别是艺术与娱乐、家庭与生活方式、商业、写作、厨艺、音乐、设计与时尚,以及体育与游戏。销售方式也从单项课程购买变成了付费订阅制。每月15美元,一年起订,你就可以任意观看所有课程。

MasterClass的课程多种多样,比如这张图上的四门课,分别教授的是德克萨斯风格烧烤、德州扑克、科学构想和传播,以及化妆美容。

如果说前两年MasterClass还比较小众的话,疫情给了它一个机会。这一年多来,它的订阅用户数量增长了十倍,达到了150多万。亚马逊、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都为他们的员工购买了订阅服务。


MasterClass的用户不仅数量增长快,而且相当稳定。在众多订阅制内容网站中,它的续订率相当之高。一年订阅期结束后,有52%的用户选择了续订。


不用说,MasterClass吸引用户的第一卖点当然是名人效应,但不仅于此。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随便哪个名人说点什么就能得到公众持续关注了。​MasterClass在选择“大师”和制作课程上都下了许多功夫。


比如就选择“大师”来说,MasterClass团队设定的一项标准是,要找让听课的人觉得“没准我有一天也能成为他”的人。比如一门篮球技术课,他们没有找“大鲨鱼”奥尼尔,而是请来身材相对瘦弱的斯蒂芬库里,因为奥尼尔让人望尘莫及,库里更像一个普通人可以模仿的对象。


另一项标准是大师本人的名声以及他/她教授的课程主题能为MasterClass吸引来多少新用户。MasterClass已经请来了许多各行各业的名人,正在谈的还有更多,比如沃伦巴菲特、埃隆马斯克等等,甚至连教皇和伊丽莎白女王都在他们的梦想名单上。

MasterClass上确实有很多会吸引我想去听一听他/她会讲些什么的大师,比如这张截图上的玛格丽特安特伍德,娜塔丽波特曼和马丁斯科塞思。

课程主题也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比大师本人的名气更有吸引力。MasterClass排名前十的热门课程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一位不那么重量级大师的课程——前FBI人质谈判专家Chris Voss教你如何谈判协商。Voss讲授了许多立马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的谈话小技巧,吸引了40多万名听课者。


选到好的授课者只是第一步。就好像做菜仅仅有好食材还不够,还需要精心烹饪。MasterClass的课程制作相当考究。拍摄剪辑一门课的成本不低于75万美元。其中付给大师的授课费相对占的比例并不大,大约在10万美元左右。


剩下的65万美元全部投入制作。比如为剧作家David Mamet拍摄课程,制作团队就搭建了一个和Mamet平时写作的小木屋一模一样的场景。为作家Walter Mosley拍摄时,他们在他周围摆放了6000本书;给音乐家Questlove布置场景则用了一万张唱片。


高品质的制作让MasterClass团队能更容易说服名人来自己的网站上开课。有些名人自己本来就是MasterClass的订阅用户,然后萌生了也来开课的想法,比如华裔小说家谭恩美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


MasterClass给予名人们畅所欲言的自由度也吸引了他们。电影导演Spike Lee在他的课中直言“美国建立在屠杀原住民和奴隶制的基础上”;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则批评了从Fiji瓶装水,到人类生育太多,到整个贪婪物质的现代西方文化。

MasterClass的课程都不长,一节课可能也就十几分钟,有明确的主题和课程纲领。

MasterClass的成功建立在这样的构想上:跟随大师学习,你也能成为大师。在很多MasterClass的课程里,你都会听到授课者强调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艺术家或者领导者的天赋。这本来就是制作团队在拍摄时要求他们提到的重点。


实际上,不管是大师、用户还是制作团队,都知道仅仅看几个小时的课程是不足以让任何人成为大师的。学习的一万小时定律,或者说十年定律早就众所周知:​一个人需要至少10年的训练才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成为高手。


但对业余时间不用来看Netflix,不用来泡酒吧,不用来打游戏的CAT人群来说,看MasterClass的课程就算不能让自己成为大师,至少也是一种更加有追求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和其它在线教育平台不一样,MasterClass教授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技能或手艺,而是对某个行业、某种技能或手艺的热情与梦想。看几个小时的大师课,自己就能成为大师吗?不可能。但是有希望成为大师吗?MasterClass告诉你,希望永远是有的。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2021年10月5日星期二

Oct.4 2021 欣赏当代艺术为什么总是心累

 The Antagonist

by

Thomas Meaney



我爱逛美术馆、博物馆,但这两年,除了一次塞尚画展,几乎没再参观过其它展览。疫情影响是首要原因——各种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缩水。但也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看艺术展越来越累了。


尤其很多现当代艺术展。面对展出的作品,我感受不到美或冲击力,看不懂作者的意图,不知该从哪里与作者找到共鸣。欣赏艺术品是享受,但欣赏有些艺术品却让人心累。


这几天,我在看艺术评论家Olivia Laing的专栏文章合集《Funny Weather》。书中介绍了许多现当代知名艺术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创作动机后,再上网搜搜以前某些看不懂、欣赏不来、没有共鸣的作品,似乎多多少少理解了一些。

如果对艺术有兴趣可以找来这本书看看,都是短短的专栏文章,看起来不累~

可是我依然觉得,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需要先熟悉作者生平,了解他所处的时代,顺便大概知晓当时的艺术风潮,再带着这种种背景知识去看,是可以有更深入的体会没错,就还是挺......心累的。


一件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不是应该有最直接的感染力?即使小孩子和文盲看了也能被触动?比如《蒙娜丽莎》,就算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能感到画中人的神秘美丽;梵高的画作,就算不喜欢他的风格,也能体会他喷薄欲出的热情。


正好,这期《纽约客》介绍了一位德国画家尼奥·劳赫(Neo Rauch)。他的作品吧,我觉得就有某种直接的感染力——即使你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画的主题,或许不喜他画风怪诞,用色诡异,依然会觉得看他的画有趣而不会累。

劳赫和他的作品。

劳赫是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领军人物,作品炙手可热,算是目前世界上最被追捧的画家之一。他也是少有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画家;不过,他写实的对象不是我们居住的现实世界。


劳赫的画好像在描绘某一个人类平行世界里发生的故事,那里与我们的世界似是而非。他的画混合了古典、现在与未来,混合了幻想与梦境。他的写实是对超现实的写实。


所以,虽然坚持写实主义,劳赫从不像传统画家一样一笔一画描摹眼前的场景。他的画完全出自想象,比如源于他的某个白日梦,再由他一点一滴在画布上描绘成型。

劳赫作品:Fundgrube(矿场),2011

劳赫的独特风格并非仅仅来自于白日梦,还来自于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德国萨克森地区。

萨克森一直被多数德国人视作落后贫穷的地方,这里的口音到现在都会被其他地方的德国人嘲弄。在冷战期间,萨克森属于东德,它有个外号叫“无迹可寻的山谷”,因为这里是少数收不到西德电台信号的地方。

萨克森地区的大城市莱比锡,也是劳赫的居住地。

东德鼓励人民年纪轻轻就“产出”下一代。劳赫1960年出生,他父亲21岁,母亲19岁,都还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劳赫的祖母那时也才39岁。出生五周后,劳赫的父母因火车脱轨事故双双去世,他便跟着祖父祖母长大,叫他们“爸爸妈妈”。


虽然父母早逝,但对劳赫来说没什么影响,因为他根本没有对亲生父母的印象。让他不舒服的反倒是别人因此待他特别亲切。他更希望别人只把他看作一个普通孩子。


东德的物质生活贫乏,但对一个想好好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这里的环境说不定反倒比西德更有利。六十年代是西方年轻人反叛达到高潮的时代,东德却保持着欧洲艺术教育的传统,这里的孩子们依然老老实实的上钢琴课,练习合唱,学习绘画和诗歌。

劳赫作品:Moder(霉),1999

1981年,劳赫进入莱比锡艺术学院学习。老师和学生们虽然会传阅外面来的艺术刊物,欣赏各种抽象的、象征的作品,但学校依然强调最为传统、在西方世界看来已经过时的绘画技巧。


劳赫的老师们是第一批新莱比锡画派的成员。他们相信东德的社会主义理想,但也坚持自己的审美观。东德的艺术家常常被要求为国家画宣传画,老师对劳赫强调的一点就是,就算为国家画画,也一定不要牺牲自己的风格。


劳赫不大愿意承认自己那段时期的绘画作品,但他的艺术生涯正是从那时开始起飞。1986年获得学位后,他的作品被选送入集体画展,得到了政府媒体的赞赏。

劳赫作品:Der Laden(商店),2005

如果东德政府的统治继续,劳赫将成为一名政府认可的画家;可就在三年后,柏林墙被推倒了。从过去到现在,劳赫都对政治无感;柏林墙倒塌让他唯一不爽的是,自己的艺术世界也随之倒塌了。突然间,所有人都开始做西方流行的装置艺术或录像艺术,传统写实画家变得陈旧落伍。


对劳赫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艺术家与机会主义者之间的战斗。他依然坚持写实画,瞧不起当代流行的抽象画——他说,一副画得不怎么样的抽象画摆在眼前,谁也不敢断言它不好,可要是一幅画坏了的写实画,谁都能一眼瞧出来。


劳赫坚持写实的独特风格,反倒让他获得了认可。1999年,他在纽约的一次集体画展上初露峥嵘;从那时起,他的画作渐渐供不应求,尤其受西方收藏家的青睐;到今天,他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劳赫作品:Heillichtung(治愈之光),2015

关于写实绘画,劳赫这么评价:“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写实绘画传统的排斥…结果是人类失去了被保有尊严地描绘的权利。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宽,写实的绘画风格实际上已经被使用了4万年,即使在抽象当道的时代,写实绘画也仍旧保有一席之地。”


读到他这段话,我突然想到,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许多艺术展让人看得心累的原因。


写实绘画的历史和人类进化的历史一样长。原始人类就会在岩石上刻绘图像,会围着火堆讲故事。我们在基因里写下了欣赏写实绘画的能力。不管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如何,她总能多多少少看懂具体的形象和颜色,总能将林林总总的形象拼凑成一个故事。


​而现代人崇尚的抽象艺术诞生的时间太短,短到人类的大脑没法进化出相应的欣赏能力。或许再过个上万年,或许当人类从肉身变成量子体(!)的时候,抽象艺术就能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了吧。


所以回到最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看艺术展心累?不怪我,不怪现当代抽象艺术,要怪就怪时间吧。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