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美国的四个故事:自由、知性、真实和正义

 这个月《大西洋月刊》上巨长的一篇文章,差点被我打入太长不看的行列。不过开头的几句话有吸引到我,最后竟然看完了......


作者(George Parker)在开头说,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需要用故事来帮助了解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国家的故事就像个人的故事,有伤感、愤怒、骄傲和羞愧,还会自欺欺人。一个国家不只有一个故事,故事一直在变,在发展,在竞争主导的叙事地位。


作者还说,最经得起考验的故事不一定完全真实,却最能反应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欲望。我同意他的说法。美国梦是一个故事,中国也说要讲中国自己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必然有挑捡、取舍和编排。


所以一个国家讲的故事没法反映全貌,也不一定符合事实,但它一定能表达出讲故事的人想要什么,喜欢这个故事的听众又想要什么。


美国讲过很多故事,这篇文章总结了其中在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四个。我个人觉得作者的总结并不新鲜,媒体上类似的分析早就连篇累牍。但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想象是什么样的人会讲这些故事,什么样的人爱听这些故事,他们到底想要什么,还是很有意思的。

Free America 自由美国


自由美国是一篇经典故事。在四个故事中,它是声音最大的那个。自由美国的故事将自由主义者的理念和消费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相信个人意志和个人自由赛高。


那政府呢?政府只有一个作用,就是保证个人权利。对自由美国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来说,不管政府是干预经济也好,还是提供社会福利也好,最终都会侵犯个人权利,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自由美国的故事是共和党的最爱,他们在故事里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冷冰冰、遥不可及的大政府被充满干劲的全国公民取而代之。人人为实现自我拼搏,每个人好,最终所有人都好。


为实现这幅图景,共和党有两大法宝——减税和放松政府管制。从里根时代至今,这两大法宝始终不变。


可是,这幅图景虽然美妙,却并不真实。真实情况是,人人为实现自我拼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好结果。


​中小企业渐渐被大公司排挤出市场,工会的力量减弱,普通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没有保障。自由美国很自由,可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却很昂贵。

安·兰德的书一直影响着自由美国的故事。

Smart America 知性美国


知性美国的故事主线建立在精英制度(meritocracy)上。喜欢听这个故事的人,信奉一个人有多少才能,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多少年来,精英制度一直被推崇。头脑聪明,学习勤奋的孩子当然应该读更好的学校,找更好的工作,过更好的生活。谁更优秀,谁就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知识经济的崛起塑造了美国的精英阶层,他们是知性美国故事的主角。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在金融、法律、IT、传媒行业工作,用Macbook pro,吃有机食品,热爱全球化的生活。


从表面上看,精英制度非常公平,不论种族血统,出身阶层,只要你够聪明,够努力,就能出人头地。但是,几十年实践精英制度的结果却是制造出了更大的不公平。


第一代精英不惜余力给他们的后代提供最好的条件,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会走上精英的道路。从幼儿园开始,精英阶层的孩子们的能力就大大强于劳工阶层和穷人的孩子们,他们之间的差距只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大。


知性美国的故事给了听故事的人一种错觉,以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原因就是他不够努力,不够优秀。


他们无视人一出生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件事,也拒绝承认生活中种种外在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或许大于人本身内在的因素。

奥巴马和克林顿都是知性美国故事的讲述者。

Real America 真实美国


被精英阶层越抛越远的劳工阶层,爱听的是另一个故事,叫“真实美国”。这个词出自于前阿拉斯加州长莎拉·佩林(Sarah Palin)。


2008年总统大选,佩林竞选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她在对选民讲话时说,最棒的美国是由一个个小镇建构起来的真实美国,那儿生活着努力工作,热爱祖国的人民。


佩林那年的竞选失败了,她可能稍微有点儿超越时代。要等到2016年特朗普参加大选,真实美国的故事才真正被大家认识。


真实美国故事的主角是普通的劳工阶层,他们相信实打实的劳动挣钱值得尊敬,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持天然的怀疑态度。


2008年以来,又是金融危机,又是产业转型,劳工阶层是受影响最大的人群。他们怀念那个付出劳动就能过上好生活的美国,那个让他们有归属感,能找到组织和依靠的真实美国。


大部分信奉真实美国故事的人是白人基督教徒,但种族并不是划分故事听众的唯一标准。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中,也有很多黑人和拉丁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觉得美国的纯洁和力量随时受到外来污染和内部背叛的威胁。


真实美国的故事是一个失落的故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觉得总有一天他们梦中的美国会重现。但是,“真实美国”描绘的美国其实根本没有存在过,又怎么能重现呢?​

打中真实美国痛点的,当然是他啦!

Just America 正义美国


正义美国的故事由年轻一代书写,尤其是精英阶层的后代们。他们小时候大多听着知性美国的故事长大,但是等到他们长大,却发现知性美国的承诺不管用了。


即使接受了良好教育,付出了努力,还是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工作报酬不足以换来优裕的生活。高薪职位就那么多,竞争者的数量却一直在增长,今天的精英已经过剩了。


过剩的精英们把怨气发泄到知性美国的故事上,代之以正义美国的故事。他们眼中的美国是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从小听家长说国家一直在进步,黑人可以从当奴隶到当总统。


长大后一看,根本没有嘛,贫富悬殊、不平等、歧视和压迫一直都在。从2014年起,正义美国的故事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存在感,年轻一代开始讨论美国从建国起就存在的不平等,讨论怎么扭转这种不平等,怎么实现正义。


但是,正义美国的故事讲述者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白)人,他们要为有色人种打抱不平,却忽视了黑人和拉丁人的劳工阶层。他们对正义的要求那么严格,导致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话题成为不能被碰触的禁忌。


正义美国的故事从不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和解决之道。比如黑人社区中最大的暴力因素来自年轻黑人男性,而不是警察。年轻人在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要求取消警察,却被当地黑人抵制,他们想要充足的警力保护社区安全。学校里,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的考试成绩差距很大,有人提出的方案竟然是取消考试。


正义美国的故事最近几年排山倒海的涌来,改变了美国人思考、讲话和行为的方式,但它依然只是一个故事,它没有带来真正的变革,而只有一些象征性的改动,无法为这个故事所关注的人群真正做些什么。

要求defund the police的年轻人们。

所有这四个美国故事都部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实,每一个都拥有其它三个故事所没有的优点和缺陷。它们在不停的发展、改变、吸收彼此,但总的趋势是加深每一个故事听众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和对立。


看下来,只能说讲故事真不容易。一个人要讲好一个故事很难,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讲出一个比曾经的美国梦更好的故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