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星期一

Jun. 21 2021 在自家自学的美国孩子们

 Going Home

by
Casey Parks

先说一句,听到何伟(Peter Hessler)离开川大的消息,感觉好失望。我一直期盼他能在中国多待几年,再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书。尤其在当下这个节点,新的历史时时刻刻都在诞生,我很想读到他对中国的观察。可惜啦,他走了。当然,在当下这个节点,这也是预料中的事。

这期《纽约客》上,何伟写了他在河北滑雪的经历,中国滑雪产业的发展,以及2022年的冬奥会。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他一贯对细节的观察和小幽默,大家可以去找来读读看,我就不转述啦。

这期还有一篇文章我觉得也有点儿意思,讲的是一些黑人家庭开始让孩子不去学校,而是自己在家教育,也就是所谓的“homescholing”。
在家教育过去以保守白人为主。上世纪60年代,最高法院决定禁止公立学校组织学生祈祷,同时也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于是一些保守的基督教白人就开始自己给孩子上课,课程内容自然也相当保守。

但黑人很少有自己在家教孩子的。一是他们知道黑人孩子能和白人孩子一起上学的权利来之不易,二是很多黑人家庭没有足以支撑自己在家教孩子的知识水平及经济水平(父母都需要工作挣钱,而且孩子上学期间吃饭免费,对家里来说就免去了一笔开支)。

但自疫情这一年来,由于学校关闭,所有孩子都在家上网课,于是一些黑人家庭也开始尝试在家教育孩子。和白人选择在家教育的理由不同,黑人孩子离开学校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在学校受欺负,或者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内容。
文章作者采访了几位在家自己教育孩子的黑人父母,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黑白之分,而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

比如说,一个女孩换了几所学校都受人欺负,学习也跟不上,妈妈便决定让她回家自学。他们决定仿照正常学校的课程量制定功课。女孩在学校的数学和化学成绩都很差,就在家注册网课学习化学和几何,以及其它高中生必学的课程。

一开始,母女俩都信心满满,但女孩很快就失去了自控力。她昼夜颠倒,早上七点才上床睡觉,一直睡到下午两点,更是完全放弃了化学这门课。

母亲决定用不带她去早先说好的旅游来惩罚女儿,但另一位同样在家教育孩子的家长劝说道,让孩子在家就是为了让她少受学校的束缚。她应该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

最后,女儿选择用一门犯罪鉴证学代替化学(这门课满足她们所在的州对高中科学课程的要求)。这门课让她对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几个月后,她开始主动早起学习。今年,她拿到了一所州立大学的奖学金,基本可以覆盖大学四年的学费。
为什么说觉得有意思呢,首先学校课程的多样性让我挺吃惊的。与国内中学一板一眼跟着考试大纲来安排课程相比,美国高中的课程安排更像大学的做法。​不想学化学,就学犯罪鉴证,后者听上去确实有趣多了。而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化学知识的情况,大概和会用到犯罪鉴证知识的情况一样少吧。

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也是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有些人是早鸟型,有些是夜猫子型,但统一上学注定夜猫子型的人必须改变自己,白日昼寝常被认为是懒惰堕落的标志。其实白天睡和夜里睡不过是生理节律不同。而且进入社会后,也有不少不用早起的工作可以选择。

文章作者还采访了其它几位在家教育孩子的父母,有的孩子一直在家上学,有些是在家学习几年后再去学校,总的来说,他们都能跟上同年龄在学校学习的孩子的水平,同时感觉生活更开心了。

当然,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父母付出的努力,绝对比送他们去学校多多了。这些在家教育的父母自己有一定知识水平,并且组成了互助联盟,相互帮助咨询。而且他们能从专门支持在家教育的组织那里申请到补助金,弥补因为在家陪孩子减少上班时间造成的损失。【顺便一提,这些组织都是白人保守主义者建立的……】

这篇文章的不足是基本没提在家教育的缺点。比如很多孩子是因为在学校被欺负而回归家中,但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家门,在家教育能帮助他们适应走出家门的生活吗?缺少了与老师、同学以及学校中其它形形色色人等的交流,他们的学习和思维会否太局限呢?

不过,仅仅从文中所举例子而言,我觉得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