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两天就到2020,真是难以置信。2020年,该是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作为设定背景,充斥着机器人和个人飞行器的年代吧。而现在,它竟然就这么悄悄走近,懒懒站在一边,只等着12月31日晚12点的钟声敲响,好无声无息把时光偷换。
日升月落,四季更替,斗转星移。时间如流水滔滔,无所谓过去未来;年、月、日、时只是人类为自己方便强加于上的标记。不过,对人类这种时间生物来说,就像乘舟顺水而行,虽不知终点在何处,每越过一个里程标,总会兴奋一下。
时间的里程标非常客观。一年一定是12个月,一个月一定是28-31天,一天一定是24小时,一小时一定是3600秒。可时间非常主观。一年有时很长,有时又很短。3600秒时而长得数都数不完,时而又倏忽而过。
青春期的时候,一年半载足以从少年变成大人;进入新学校、换一份新工作,搬去新的国家,几个月就像过了几年。等生活安定下来日复一日的时候,数年前的日子和昨天也没什么不同。
青春一去不复返,人一生也不可能总有新鲜体验源源不断,还好我们有书。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别人的躯壳里亲身经历一段生活,或者和陌生又熟悉的作者来一场深度交谈。看书的时候时间一晃就过,但充实得满满当当。
2019年我看的书不多,其中比较喜欢的有以下几本。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排名不分先后。
Exhalation:Stories by Ted Chiang

2020年是个很科幻的年份,就先来一本科幻小说吧。特德·姜是我非常喜欢的科幻小说作家,这本Exhalation:Stories是他今年新出的短篇小说合集,被《纽约时报》评为2019年十大好书之一。
我觉得好的科幻小说,不仅是讲科学,根子上还是在谈哲学问题,本书就是如此。在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中,我读到“如果你想拥有二十年经验造就的常识,就必须实实在在花上二十年时间”;在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中,我读到无论平行世界如何分裂,一个人当下的选择依然对未来一切时空都有意义。
据说倒吃甘蔗,越吃越甜,这本书我也是越看越喜欢。读完第一篇,心说“好喜欢天方夜谭式的时空穿越”;再看第二篇,感觉“更喜欢这篇熵与热平衡的隐喻”;接着翻开第三篇、第四篇……好吧,就,篇篇都爱,分不出高下。推荐!(搜了下发现已经有中文版了。)
The Buried by Peter Hessler

听说Peter Hessler(何伟)今年去四川大学教书了,不知道回成都时有没有机会在街上和他偶遇。如果硬要我列出几个写作偶像的话,他一定是其中之一。我喜欢他文字的细致、生动和温柔,喜欢他不带任何成见的叙述。
The Buried是何伟总结过去几年在埃及的经历写的新书。书中有古埃及帝国的亘古不变,也有现代埃及的起伏动荡。之前我已经写过一篇读后感(点这里看),就不多说了。这本书也激起了我近几年去埃及一游的愿望,希望能实现。
《水的密码》by 特里斯坦·古利(Tristan Gooley)

这本书太有趣了!
单看名字,还以为是《水知道答案》之类的伪科学。有一天在微博上看有人引用书中语说:“彩虹的红色越多,雨滴就越大”,才知道是一本讲解水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
读这本书以前,见水只是平常。哪怕身临江河湖海边,最多能叹上一句水清如碧或浩瀚无边。读了它,才知道不管是大海怒涛,还是水塘波纹,会读水的人都能从中发掘无穷信息。
我怕是这辈子也不会独身去野外探险,晓得多几条读水的知识也派不上实际用场。但看到彩虹的红色知道它预示着雨滴的大小,看到小溪上的泡泡知道这是鱼儿的通路,周遭世界不变,我心中的世界却变得更有趣了一些。
就像旅游。罗马的美,即使对意大利一无所知的游客,也会为它倾倒。但如果事先了解一些罗马帝国史,或文艺复兴艺术概貌,哪怕只看过《罗马假日》、《美食、祈祷与恋爱》甚至《达芬奇密码》,眼前的罗马就会美得更多层次,更加生动。
顺便提一下,同系列的书,我还买了《云彩收集者手册》和《鸟类的天赋》,也很好看。尤其是《云彩收集者手册》。虽然和读水的知识一样,知道天上什么云叫什么名字大抵全无实际用处,但早晨起来,望着窗外蓝天上飘渺的几缕云彩,我能断言它是由冰晶组成、位于高空的卷积云,这白云也就莫名更好看起来。
《时间的秩序》by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我在开头感叹2020年的到来,感叹时间的长与短是如何主观。或许这些感悟就来自于这本书吧。《时间的秩序》是物理学家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科普小书,主题是最虚无缥缈的时间。
这本书,我也写过读后感(点这里看)。时间到底是什么呢?说实话,就像在读后感里写的那样,我看了两遍书,还是没太明白。或许我唯一明白的是,就算不知道时间从而何来,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它有何意义,它依然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值得好好珍惜的事物。
《旅行的艺术》by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我非常喜欢旅行,一年一定会计划两三次长途旅行,但不擅长写游记。旅行时美景美食塞了一脑子,落笔到纸上却总是干巴巴的。我觉得自己写的顶多算攻略和日志,称不上游记。
好的游记应该是什么样呢?我为了做旅行攻略,读过的游记不少,有名家大师的文字,更有许多普通人发在论坛上的帖子。我发现,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游记,都是能让我从中“看到”作者本人的。
就好像绘画或摄影,寻常作品只是单纯描绘眼前风景,好作品能让观者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和个性。有的游记,虽然文字优美,描写细致,但作者好像失踪了一样。写得再好,也只算是目的地广告;有的游记几乎都没怎么好好描述重点景物呢,可作者在彼时彼地的感想已经跃然纸上。
阿兰·德波顿这本《旅行的艺术》把自己旅行过的地方和读过的书、研究过的历史人物串起来讲。这样一来,游记的层次就更丰富了。比如一篇讲英国湖区的,你看到的不仅是那里的湖光山色,还能“看到”行于其中的德波顿,以及德波顿“看到”的居住在湖区的华兹华斯。
《印度三部曲》by V·S·奈保尔(V. S. Naipaul)

印度是一个在我梦想旅游目的地清单上排名靠前,但就是一直没有勇气去的国家,只好先读书神游。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自然不能错过。
奈保尔是生长在海外的印度裔移民,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三次回访印度故土,把这三次经历写成了三本书。其中第一本《幽暗国度》我写过读后感(点这里看)。从这本书里,我理解了印度和印度人那曾经让我觉得奇葩的行为和举动。
接着我又读了三部曲之二、三的《受伤的文明》和《百万叛变的今天》。写第一部的时候,奈保尔是顺波逐流的,去到哪儿,碰到哪些人,就记录下来。在第二部,尤其是第三部当中,他有意识地访问了印度上上下下、各个种性、阶层、党派、信仰的人。这些人是如此不同,却综合成了一个印度。
我总觉得,奈保尔和印度的关系,就像第二代ABC和中国的关系一样,分不开扯不断,又想与之划清界限。印度的幽暗一面让他震惊,但他的原生文化本就来自于这个幽暗国度。我忽然想到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讨论在“外面”或“里面”长大那一段话。不知奈保尔会觉得哪种更好呢?
《酉阳杂俎》by 段成式

我最近的睡前读物。我从小就爱听鬼故事,现代人编的鬼故事太花哨,反倒是古人的志怪故事朴实有趣。《酉阳杂俎》是唐人段成式记录平生见闻的文集杂录,奇闻怪谈不少。书中最有名的几个故事,比如“修月球的仙人”啊、“中国灰姑娘叶限”啊,我早就读过,但还是想看看整本书到底写了什么。
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适合在睡前阅读的书。每一则故事/记录都不长,临睡前看几则挺合适。看完关灯躺下,幻想怎么把这些故事合理化或者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比如“修月球的仙人”其实是在月亮背面建造基地的外星人之类。胡思乱想,正好入眠。
还有一说。《酉阳杂俎》以及类似的《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航船》之类,都是最多不过几百字的短篇。社交媒体让现代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我也深受其恶。看长篇文字,哪怕是有趣的小说呢,不知怎的看一会儿就想掏出手机瞅几眼。倒是读《酉阳杂俎》这种书,看一则则故事就像在刷一条条微博,只是印在纸上而已,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时间的玫瑰》、《青灯》、《蓝房子》 by 北岛

都是北岛的散文集。《时间的玫瑰》收录了他对9位现当代诗人的生平以及诗歌介绍,《青灯》和《蓝房子》的篇目有些重复,多半讲他与诗人文友交会往来的故事。其实这几本书都很老,我好多年前就读过。今年正好有一次想查一首诗,把《时间的玫瑰》翻出来看了看,结果一气把书架上北岛这三本书都重读了一遍。
与其说是特别喜欢的书,不如说是这些书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阅读的偏颇。这几年我看的基本都是英文书和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单纯的中国文学书真是没看几本。那些书都好看,有些翻译的文字也很不错,但依然缺失了中文的美。谈不上音韵和意境,也感知不到作者的个性。
北岛这几本书,内容暂且不论(如果喜欢诗歌,我觉得值得一读),文笔真是很不错的。这次重读我的重点也不在内容,而在文字上。不愧是诗人,用词平常朴实、轻描淡写,但字字句句都安排的妥当,每个比喻都不落俗套。
我本来只是查资料随手翻翻,最后认认真真把三本书逐字逐句读了一遍。这几本书让我觉得,明年要多读些中文经典。唐诗宋词也好,民国著作也好,当代新篇也好。想想我上一次阅读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似乎还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呢。中文是这么美的语言啊,真应该多读一点,或许自己也能写得更好一点。
2019年我喜欢的书总结到这里。2020年就要来了,希望你将会是又长又充实的一年。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