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星期日

Feb.11 2019 这支格莱美奖获奖合唱队,正在探索人声的极限

Extreme Range by Burkhard Bilger
Roomful of Teeth?满屋牙齿?对一支合唱队而言,这名字实在是怪有趣的。让我不禁想象是不是每个队员唱歌时嘴都张得大大的,露出雪白又整齐的牙齿(当然不是...)。
由Brad Wells在2009年成立的Roomful of Teeth由4男4女组成。Wells作为领队,带领8位合唱队员共同探索人声的极限。他们和一般的合唱队可不同,用“研究人声的实验室”来描述他们更加准确。
为什么说是研究人声的实验室?你可以先回忆下,自己印象中传统的合唱队是怎样的。一般来说是不是一群身着正装长裙的男女,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齐声高歌?
谁叫合唱队有“合唱”之名呢。合唱队要追求的,就是声音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合唱是从教堂音乐发展而来的。基督教士们同声歌唱了一千年之久,才出现了两个声部的配合。又过了将近三个世纪, 三声部合唱才发展起来。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古典音乐中的大调和小调。但直至1700年间,三全音(两个音之间差了三个全音,比如从C到F#)还因为听起来不够和谐,被教会称为音乐中的魔鬼。
Roomful of Teeth的创建者Wells在基督教家庭中长大。从高中时起,他就开始给附近地区的教堂唱诗班担任指挥和领唱。
Wells喜爱教堂合唱团的和谐与优美,但也总在思考,能不能让合唱的声音有更多变化和表现力?
思考的结果,就是他组建了这支不追求和谐的合唱队。Wells打破传统的合唱技巧,让队员们尝试各种各样的歌唱方式。
从阿尔卑斯山脉的约德尔山歌,到中东地区的波斯塔利尔民歌;从图瓦的呼麦,到朝鲜的盘索里(一种朝鲜传统曲艺),都成为了他们的学习对象。
这其中很多唱法与学院派音乐气沉丹田发声的唱法完全不同。队员们要用嗓子吼,用鼻子哼,调动每一块可以帮助发声的肌肉,唱一次下来简直累得不行。
虽然这许多地方性唱法,都被学院派视为不正确的发声方式,但Wells认为,既然某个地方的人几千年来都用这种方式唱歌,那就自有它的道理。
Wells说,音乐和语言的发展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声响的模仿。Roomful of Teeth正走在这条模仿的道路上。
Roomful of Teeth的唱法特立独行,他们吟唱的曲调也不一般。为了追求人声可以到达的极致,这支合唱队的每首曲子都是专门为他们谱写的。
对大部分合唱队而言,合唱的目的在于抹去个人特质,让整体的合唱听上去和谐得就像一个人在唱歌。但Roomful of Teeth希望让听众听出8位成员各自的音色。
所以,为了表现队中每个人声音的不同特质,包括Wells本人在内的作曲家们,在作曲前会对他们的音色一一进行分析,谱写相应的曲子。
Brad Wells的探索很成功。2013年,Roomful of Teeth获得了格莱美最佳室内乐/小型合奏团表演奖。
在同一年,队员Caroline Shaw获得了普利策最佳音乐奖。当时30岁的Shaw是普利策音乐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同时,Wells也希望合唱歌者们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目前,除了少数著名的合唱团和唱诗班之外,合唱基本上还属于志愿者的活儿。
但Wells认为,合唱队中的歌者是将自己的声音作为乐器来“演奏”。他们也应该和管弦乐团中的器乐演奏者一样,获得相应的工资,将合唱作为一份可以支撑生活的事业。
现在,Roomful of Teeth一年进行100天左右的演出,每位成员由此可获得每年约6万美元的收入。这和流行歌手们的收入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已经让他们可以在探索声音的道路上继续下去了。
最后,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Caroline Shaw获普利策奖的那只曲子,《为八位人声而作的帕蒂塔(Partita for 8 Voices)》。原曲很长,视频截取了3分钟的片段,一起来听听吧!
公众号:NotesofTheNewYork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